当前位置: 主页 > 国情书画院 >

  

墨里牡丹,笔底真魂——记宋金先生的丹青意趣

2025-09-19 10:26    来源:国情网

  
 
  初见宋金先生笔下的牡丹,总觉那花瓣不是染了墨,而是凝了仙气。所谓“天仙玉坠心田”,大抵便是这般感受:笔墨落处,牡丹似从云端款款而来,带着晨露的清润,裹着春日的温煦,让人望着望着,便飘飘然入了一场馥郁的幻梦。那梦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能触到花瓣的柔、嗅到蕊间的香,连呼吸都染上几分富贵气,却又干净得不染半分俗尘。
 
  先生的笔墨是极见功夫的。旁人画牡丹,多求浓艳堆叠,他却偏于“犀利”二字中见真章。笔锋扫过,花瓣的翻折、叶脉的走向,都透着一股利落劲,不拖泥带水,却又处处含着自然的肌理。这“犀利”从不是刻意的张扬,而是与“章法自然”融在一起的——枝蔓的穿插、花叶的呼应,看似随心挥洒,实则藏着千回百转的巧思,所谓“浑然天成”,大抵就是这般,不见雕琢的痕迹,只觉本就该是如此。
  常听人说,先生作画,常有“蜂鸣而就”的畅快。想来那定是灵感奔涌的时刻,笔、墨、纸、心浑然一体,仿佛有只无形的蜂,在宣纸间翩跹,带起墨香,牵出画意,转瞬之间,一幅牡丹便有了魂。更妙的是,画成之时,先生往往兴起,随口吟出几句诗来。“墨里乾坤大,浑然寄本真”,道尽了他与笔墨相伴的赤诚;“花开富贵气,醉美仙子心”,又将牡丹的气韵与画者的心境缠在了一起。诗是画的注脚,画是诗的模样,墨香与诗韵交织,让那纸上的牡丹,便多了几分说不尽的生机。
 
  有人说,先生笔下的牡丹,藏着“万里云山春色”。细品确实如此:那牡丹不止是案头的娇妍,更似生长在云山幽径深处,村舍旁,石缝间。没有刻意的修饰,带着几分“无欲”的淡然,却偏在嫣红翠绿间让人耳目一新。那不是温室里的富贵花,是沾了山野灵气的仙子,风过处,似有衣袂翻飞,连空气都变得清甜。望着这样的画,心会不自觉地软下来,醉下来,忘了尘世的烦扰,只余下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
  古往今来,画牡丹者众,能得牡丹真趣者少。徐渭笔下的牡丹,带着一股狂放的孤高,是文人风骨的寄托;而今宋金先生的牡丹,却在富贵气中见本真,于自然态里藏深情。他不刻意追古,也不刻意求新,只是将自己对牡丹的爱、对生活的悟,都揉进笔墨里。于是,那牡丹便有了温度,有了灵魂,成了连接画者与观者的桥——你站在画前,看到的不只是花,更是一颗对艺术赤诚、对自然敬畏的本心。
 
  这般笔墨,这般意趣,无关炫技,只关真情。宋金先生的牡丹,便在这真与诚里,绽放出了最动人的艺术魅力。

     (图文/宋條)
 
    • 最新发布
    • 热议焦点
    推荐图文
    • 暂未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