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汲取奋进力量——新密市袁庄镇举行“密县抗日救亡大队驻地旧址”纪念碑揭碑
2025-08-24 08:38 来源:中国国情网
2025年8月22日,河南省新密市袁庄镇郑冲村青龙山寨气氛庄重,“密县抗日救亡大队驻地旧址”纪念碑揭碑仪式在此隆重举行。省、市相关单位领导,革命先烈后代及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同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抗战精神。仪式由袁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海东主持。
仪式伊始,新密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任张晓娟,袁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海东,郑州市国防教育协会党支部书记、原陆军大校李伟,新密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秘书长李春阳共同为纪念碑揭碑,揭牌仪式由新密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常务理事张怀州主持。随后,李伟向袁庄镇郑冲村党支部书记李彪授予“密县抗日救亡大队队旗”,象征着抗日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李伟还代表郑州市国防教育协会,向莅临仪式的各位老战士、亲属及来宾表示欢迎,向为民族独立献身的革命先烈致以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他说,这片土地和青龙山寨是不可忘却的历史见证,80多年前,密县抗日救亡大队在此集结,他们虽装备简陋、力量微薄,却在党的领导下高举抗日旗帜,以钢铁信念共赴国难。那段烽火岁月里,先烈们在此备战御敌、呐喊抗争,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功勋永载史册。
他强调,设立纪念碑既是铭记历史,更是传承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这种精神是民族宝贵财富,更是奋进动力。当前正值民族复兴关键时期,我们要继承遗志,将缅怀化为力量,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让先烈精神永远激励前行,让历史丰碑永驻心中。
仪式最后,全体与会人员合影留念,定格这一意义非凡的时刻。
揭碑仪式结束后,与会人员前往郑冲村农创中心参加座谈会。李海东首先介绍了出席座谈会的领导与来宾,包括原空军一师首长王建民大校、海军退役校官河南老战士读书社王天福社长、河南党建新闻网主编王新杰、郑州市国防教育协会副秘书长刘鹏凯等,以及多位革命先烈后代。
座谈会上,郑冲村党支部书记李彪介绍了村情概况,并回顾了郑冲村与密县抗日救亡大队之间的深厚渊源。他表示,八十多年前,青龙山寨见证了救亡队员保家卫国的誓言,如今纪念碑的落成,是对先烈的告慰,更是激励村民建设家乡的动力,村两委将继承抗战精神,推动乡村发展。
新密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常务理事张怀州详细介绍了密县抗日救亡大队的历史。据其讲述,1938年日寇侵华、中原危急之际,共产党员李宗华、张丙戌在青龙山寨组建300人的密县抗日救亡大队,开展军事训练,树立起郑州地区早期抗日旗帜。该大队由地下党领导,以农会会员为主要力量,依托青龙山险要地势开展游击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原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也印证了人民群众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力量。
随后,新密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秘书长李春阳等与会嘉宾围绕传承红色文化、挖掘历史价值、推动老区发展等话题提出建议。革命先烈后代代表也结合家族故事,分享先辈抗日事迹,引发在场人员强烈共鸣。
尤其是张书印后代郭红霞的发言,更是让在场众人深受触动。她深情讲述了祖父张书印短暂却光辉的革命一生:1902年出生的张书印,1919年考入开封甲种商业学校时就积极参加抵制日货宣讲,1922年经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在李大钊、邓恩铭、王若飞等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郭红霞提到,1925年祖父在豫陕区委书记王若飞的领导下,组建中共密县县委并担任书记,当时全县党员50名,设有15个村党支部,而同期全河南省党员仅169人;到1930年他牺牲时,密县党员已发展到500多人,其领导的农民运动更是成为北方地区的一面旗帜。1930年,因参与筹备“中原兵变”失败,祖父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暗杀,年仅28岁。她还特别讲述了祖父播撒革命火种的故事:像密县抗日救亡大队的组建者李宗华,就是1929年祖父在密县第二职业学校(中共密县特支)秘密发展的地下党员;祖父的通讯员司树森,在他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抗战初期任密县县委组织部部长,后来参加新四军、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生前常说“没有张书印,就没有我司树森的今天”。郭红霞表示,祖父和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铸就的红色基因,是家族也是地方最宝贵的财富,如今纪念碑的落成,正是对这些精神最好的传承。
张怀州同志讲,密县抗日救亡大队的创建者李宗华在1939年8月的”密县事变”中被捕,经党组织营救获释后,与司树森一起参加了新四军。抗战胜利后,他随部进入东北,参加了辽沈战役,1948年,担任辽宁省青城县副县长,率部与国民党匪徒奋战,牺牲在辽宁省岫岩县三家子公社青龙背。李宗华牺牲前曾对司树森说,如果我牺牲了,一定要把我的尸首送回家乡,安葬在父亲脚头,给父亲尽孝。因为李宗华参加新四军,父亲坚决不答应,为了消除父亲阻拦,他派人把父亲关起来,这样背着父亲参加了革命。司树森转业后任沈阳皇姑区长,经过长期查访,终于打探到李宗华下落,通知密县县委派人来东北运回遗骸。老地下党员马寿松陪同李宗华的母亲到东北,马寿松背着李宗华的遗骸经过十几天的颠簸跨越3000里,把李宗华的英魂接回故乡,县委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追认李宗华为革命烈士。安葬李宗华,司树森回到老家,见到李宗华的父亲,他给伯伯说,“李宗华的遗愿,我终于完成了。以后,我就是您的儿子,我给您尽孝。”
缅怀先烈,说不尽的英雄故事,讲不完的爱国之情,80多年过去,人间换了新天,袁庄乡郑冲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早就告别了昔日的贫困,走上了富裕幸福之路。李宗华那种挺膺担当、一心为民、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在郑冲村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最后,李海东作总结讲话。他指出,此次活动既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动员,袁庄镇将以纪念碑落成为契机,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把抗战精神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让红色土地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