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国情杂谈 >

  

监管不能搞“雨过地皮湿”

2014-05-19 10:49    来源:中国政府网





  

近日,全国发生数起安全生产事故。5月7日,天津一工程检测公司在南京进行探伤作业期间,丢失用于探伤的放射源铱-192一枚。整整3天后,放射源才被找回,此事被环保部定性为“重大辐射事故”。5月11日,山东省再生能源公司黄岛生产加工点因暴雨积水导致挡土墙倒塌,压倒职工居住的板房,造成18死3伤。

    令人尴尬的是,只需把日历朝前翻几页,就会发现青岛也好,南京也罢,都曾在不久前刚刚展开过声势浩大的“大检查”。其中,青岛黄岛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更是从去年12月持续到今年春节。据媒体报道,“11·22”中石化输油管爆炸后,黄岛开展了“地毯式”、“拉网式”的检查,检查范围“覆盖所有区域、所有行业领域、所有生产经营企事业单位和人员密集场所”。如此大张旗鼓,兴师动众,效果几何?事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去年以来,政府在加快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简政放权的步伐越是加快,监管的水平越要提高。必须更新监管思路,丰富监管手段,完善监管体系,逐步实现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同时,真正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和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

    可当下许多领域,监管不到位、不深入、不给力的现象比比皆是。如在廉政教育、食品卫生、污染排放等方面,部分政府部门往往是平时监管不及时、不到位,一出问题就搞“突击”,搞“大检查”。看似声势浩大,却是形式大于内容,过程重于结果。不少群众戏称为“认认真真走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毋庸讳言,这种“雨过地皮湿”式的监管,“监”不出问题,“管”不住漏洞,逃不出“出问题—大检查—出问题”的怪圈,经常会成为下一起事故的尴尬注脚。

    一次又一次的教训告诉我们,“雨过地皮湿,风过草抬头”的监管绝非监管。它沉溺于搞表面化,大场面,热衷于整齐划一。这种监管未突破旧有权力观念窠臼,缺乏足够的刚性制度保障,很容易异化为权力寻租。

    科学、高效、有力的监管,是体现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改变监管“雨过地皮湿”的现状,如箭在弦,发必中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重点做好“扎牢铁篱笆”和“念好紧箍咒”两项工作。

    扎牢铁篱笆,就是抓紧建立科学的抽查制度、责任追溯制度、经营异常名录和黑名单制度等基础性制度。依托制度之力、体系之力,将监管的力量强化、放大,不仅要湿得了地皮,更要入木三分,抓铁有痕。以抽查制度为例,部分监管之所以查不出问题,就在于其本身就成了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受害者,看不到问题,听不到真相,了解不了实情。真正科学的抽查制度,应该是不定日期、不定范围、不定人员的随机抽查。如此,才能发现真问题,找到真漏洞,做到防患于未然。监管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念好紧箍咒,就是对那些违法违规者,严厉惩处,以儆效尤,确保规矩立得稳,“带上电”。有了好的制度不落实,比没有制度更可怕。树立上述制度的严肃性,就必须让包括政府在内的每一个市场活动主体认识到:违法必被严惩,违规必被重罚。理清责任,严肃追责。是政府监管失责的,要承担领导责任。是企业执行不力的,要承担经济、社会责任。是个人操作失误的,也要承担应有责任。总之,要责任细分,责任到人,不能算糊涂账,更不能搞变通,确保制度的刚性和监管的力度。(胡文鹏)

    • 最新发布
    • 热议焦点
    推荐图文
    • 暂未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