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国情杂谈 >

  

以方方日记 谈心

2020-05-14 10:21    来源:国情网





  
 
人们(包括作家)需要的是不忘初心的自省和进步,而不是倒退。而日记本身的流传和讨论,也体现了舆论的包容度。认同环球时报评论,不同的声音,都是这个时代旋律的一个音符。要祝福,要建设,要反思,人们应该为这个音符尽量多地保持建设性融入一份责任。
 
且不议方方日记与全面的事实距离有多远,纵是狭隘视角下的幻象灰尘,我们是否需要无视或者攻击。我们不都是希望社会生活更好更进步吗?总理最近都在强调,在不断吸纳民意和接受监督中更好推动政府工作。方方日记,至少给了人们一个启示,比灾难更隐性甚至更大的危害是,我们或多或少都有,选择性的相信和看见。

 

方方日记体现的是一种小众的焦虑与公众的大焦虑的有机共振,其中有艺术表现的撕裂美。方方日记不免偏激也不能过于放大,更应看到抗疫斗争的积极面,而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时期的“方方们”,他们是每一个时期幕布上不可缺少的颜色,他们的追问值得更好地反思。
 
另一方面也可见人们对社会舆论审美疲劳的极端反射。方方日记,或许打破了一种家丑不外扬的生活文化环境而大受外界欢迎,如今已体现为文化自信和文化互鉴的话题场景,也可看作现在全世界在新冠病毒防控方面愿意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至于其旋即海外出版,在信息时代就没有必要过度揣测和抬举国外了。而如果方方日记在国外出版,为别有用心的写上“来自病毒源头的日记”提供了方便,方方就应该公开回应和明确态度,这没有科学依据,国人也决不答应。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120年前的中国,对于任何挑衅和嫁祸,都将坚决应对。
 
 
我们的媒体却仍然普遍“观念化”“经验化”地缺乏有机地向外界宣传、交流、组织的功能作用。研究交流一些全球前卫观念和论述,逐步树立起一批敢于反映露点缺憾的正能量媒体和平台,从另一个角度阐释宣传勇于自我革命的我们共产党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极为必要的,也是时候了!
 
言论不可避免身份感的存在,我们知道过度的身份感会导致保守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而数典忘祖则是毫无身份感和失去立场的极致反面。我们需要官场清流和改革能吏,也需要“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知识精英和意见人士,然而知行合一和身份感的把握,值得整个社会思考。影响力越大,责任越大。鼓励建设,需要祝福,值得反思。忠于善意初心,就符合人类社会治理的基本共性,这或许是言论自由的边界。
 
言论上纪律约束和道德自省是必要的,而法律惩罚和社会公审或许只有冲击底线的情况下可以慎用。如董卿的主流陈情和老毕的草根娱乐,从主持水平到节目本身并没有问题,备受质疑的背后,是初心的坚守与否。这也是一个主流舆论平台严格纪律之所系。有人说有生之年如果永远不能心有所想、身体力行,做自己想做的事,人生便成无穷劳役,也谈不上意义与希望。关键在于我们的发心何在,初心可在? 这不是诛心之论,而是一个进步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我们不奢望人人都有“为天地立心”的精神气魄,但我们的社会精英如果只关注自己人生事业的成功,而没有相应的精神文化修养与社会责任使命,就不能在社会思潮和风尚上起到正面的引领作用,还会引发平民百姓的时代追问。
 
“以百姓心为心”,抗疫斗争体现了中华大地“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和精神力量。我也认可,抗疫成功与否,关键是民众对政府的信任,而不是政治体制的类型。我们能感受制度的光辉和奋斗的价值,能感知泛民主化的巨大风险。人类社会治理或是由少数人管理多数人到多数人管理少数人的转变,其中有逻辑悖论,过程也会漫长。我也认为,新时代世界政治的核心价值,在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包容,而非国家之间的军事进退。
 
人类文明的进步将集中体现为科技和自然的优化平衡。其中也映照意识形态的平衡。不取“真经”取“曾经”,只谈创新不谈本,都是不可取的。我对所谓极左极右的提法很不以为然,无问左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在于既能奋勇开拓前途,也能回望找到来路。
 
我们弘扬伟大斗争精神,“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我们爱好和平,但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没有维护和平的能力,就不可能维持和平。还要相信时间,相信未来。仇恨是一种力量,甚至充满极致的斗争精神,但在历史的天空中,在不冲击原则底线的前提下,宽恕的力量往往更伟大。这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理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源泉。

 

 

经历疫情看世界和当代之中国,“民惟邦本”并坚定实行之,我们的国家的确伟大,或者说无限接近伟大和卓越。未来属于坚信自己梦想的人,我们的梦想有出生的印迹,甚至有灵魂的标识,未敢忘怀,不可忘记,不必自卑,不必媚外,自信自强是梦想之翼!无意重提阶级斗争,更无意阴谋论。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方方日记,发扬了一种介于纪实和文学之间的传闻散记作品,且贵在坚持,就当是疫情中拷问初心的劳模,不能、也不可能冲击我们民族灵魂的印记。(国情文)

 

       文:国情文化    责编:鑫悦

    相关阅读
    • 最新发布
    • 热议焦点
    推荐图文
    • 暂未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