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国情推荐 >

  

教育公平是“底线公平”

2012-03-10 21:05    来源:央视网





  

    从北京关闭打工子弟学校引来争议,到给农村义务教育学生3元营养补助;从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声势浩大,到美国“虎妈”、香港“狼爸”红极一时;从校车事故吞噬多条未绽放的生命,到幼儿园乱收费招致一道又一道禁令……无论是教育理念、教育投入还是教育体制、教育方法,事关教育的新闻,屡屡成为社会热点。今年两会上,教育也无疑将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林林总总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教育公平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打工子弟学校的问题,涉及城市中不同人群受教育权的公平;幼儿园乱收费的问题,涉及的是不同教育阶段的公平问题;而校车安全引发对教育投入的关注,关系到有限的钱怎么花的公平问题。即便如“虎妈”、“狼爸”这样教育理念的讨论,背后也有一个如何防止在教育资源的分配进行恶性竞争的问题。

    我们说:知识改变命运。这意味这,教育让更多人获得机会,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从而给社会注入流动的力量。对于一个社会,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是一种“底线公平”、“起点公平”。其他方面的不公平,可以通过教育公平加以弥补;而教育的不公平,最终将会固化社会阶层、撕裂社会融合、消解社会共识。这正如培根所说:“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贫穷就不会变成世袭,就不会一代一代世世代代地穷。”

    中国的发展进入了高速时代。高速意味着资源的流动和分配更快,也使得“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在教育资源上,同样如此。“择校费”如同毒瘤,接受相同教育的社会成本增加;“超级中学”大量出现,优质教育资源分布难言合理;而“寒门难处贵子”的说法,也得到了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日渐减少的佐证……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教育在市场和公益的纠结中,难以实现最优分配。

    教育的公平,不仅是受教育权的平等,也是教育机会的公平,更包括教育效果的均等。从个体角度看,动辄上万元的学费、择校费,让受教育的成本居高不下;就业招聘会上涌动的人潮,逃离“北上广”的无奈,却又折射出教育产出的有限。“赢者通吃”的社会中,教育不断增大的投入产出,也让不少寒门子弟选择了更为现实的人生路径。这些,在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中,折射出教育不公的存在。

    教育资源、机会的不均等,也源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公平”作为一种社会和制度资源的流失。农民工子弟无法在城市中享受均等的教育,根本上源于城乡二元体制下捆绑着人的户籍制度;而重点大学、重点中学中寒门学子比例的下降,则折射出在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上种种制度的缺陷甚至缺失。

    在某种程度上,教育领域存在市场的失灵、社会的失灵、制度的失灵。面对这样的情况,政府更为有力有效地介入,成为回答“穷孩子是否有春天”之问的必选项。需要通过财政杠杆、政策杠杆,打破市场集中带来的优质教育资源垄断。加大教育资源的扩充,以发展促公平;正视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以资源配置促公平;也要健全保障制度、动员社会力量,以资助体系来促公平。

    教育部长袁贵仁曾说,教育公平应作为国家基本政策,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也是教育界未来十年的工作重点。然而,如果跳出教育看教育,也会发现,教育公平的问题,不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问题,农村教育落后于城市教育,中西部地区教育落后于东部地区教育,背后都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或许,只有在统筹城乡、统筹中西部的基础上,才能统筹好教育公平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说,教育制度的改革发展,需要纳入改革的大盘子中,有区域经济平衡、社会管理创新、收入分配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等的变革,也才会有教育公平的真正实现。

中国非常识:乡镇教育难题求解

    相关阅读
    • 最新发布
    • 热议焦点
    推荐图文
    • 暂未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