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史教育 >

  

我们读书的那些年

2019-06-12 10:50    来源:中国国情网





  

    2019年高考过后,编者收到湖北赤壁市税务局田红梅同志满怀喜悦撰写的《我们读书的那些年》一文。文章纪实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学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昔日没有长出来的学校,到上世纪末破烂不堪的校舍,当年临时阴翳的教室等都不翼而飞,而崭新的教室屹立在鲜花般犹如屏障的围墙里,满园春色……

    田红梅,1967年生,湖北赤壁市税务局工作;爱好登山徒步旅行看书;行摄山川,寻觅文字。平时有些散文当地杂志和文学平台刊登。
——编者
 
我们读书的那些年
 
    每天下午下班后,步行回家,会经过一所小学,此时也正是放学之际,未来的总统和女王们冲出校门与接送他们的家长汇合,闸门打开的瞬间,大人孩子互相呼喊回应,汽车喇叭声此起彼伏,形成一股强大嘈杂的车流人流,成为此条还算开阔的马路的拥堵小高峰。十几分钟后,车水马龙的景象消失殆尽,只剩下零星几个还在等家长的孩子,撅着屁股,几个小脑袋碰在一起,聚精会神,不知道在玩什么新鲜玩意。学校周边有的是玩具店、小吃店,孩子们可以各取所需。这些小皇帝们口袋里不差钱,他们是不会亏待自己的。说真的,我好羡慕他们啊!回想起我的学生时代,只能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正是我的幼年。父母被安排到石头口(现在的赤壁镇)工作,一家人都来到了这个没有学校,没有医院,没有商店,没有任何部门的地方。总之,这里除了江边矶头的石板街散落几户打鱼人,几乎就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我的幼儿园就是母亲所有的劳动场所,她去挖土筑堤,我就在泥坑里玩泥巴,她去和泥烧砖,我就搬砖搭积木,她去支农种庄稼,我就在田埂上采花捉蝴蝶。用“在泥水里摸爬滚打”来形容我的幼儿时期,太贴切不过了。


 
    父母这辈人真是一群孺子牛,凭着炽烈的爱国心,凭着“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凭着对党的忠诚,硬是靠一双赤手空拳,在这荒野之地,开疆拓土,打造出功能齐全的基本行政机构。短短几年,小街两边长出很多平房,街道也向外延伸了很多,不知道从哪里迁移了很多人过来,小街渐渐热闹起来。
 
    一九七四年的秋天,一个二十来岁的漂亮阿姨来告诉母亲,我到了读书的年纪,该上学了。没多久的一天,母亲把我送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工地上,很多农民正在忙碌着,锯木头的、和稀泥的、烧砖的,没有任何机械,全部纯手工,男男女女各行其是。母亲说,“过不了多久,这里就会长出你们的学校来”。那个漂亮阿姨把我牵到附近的一颗树下,想必她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我的第一个临时教室,就是这颗树的阴翳之下。这是颗不大的柳树,树干可能有老师的小腿那么粗,在跟老师差不多高的地方,有个折断的树丫,上面挂着一个小黑板。老师安排我跟一个女孩子挤着坐下,软软的,很舒服。伸手摸了摸,根本就是个精致的草墩子。我是见过别人编草墩子的,用很多的稻草,编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然后紧紧的卷起来用麻绳扎紧,就是一个舒服的凳子。这里的农民家里都有这样的大大小小的草墩子。

    打量完凳子,再来看看我的同学们吧。我分明看到有比老师小不了几岁的哥哥姐姐也跟我们坐在一起,眼睛望着黑板,难道他们也是我的同学吗?后来才知道我们这个特殊的班,最大的十五岁,最小的六岁。因为以前没有学校,所以都是文盲。那么说,我们算是这个学校的“开校元老”了。真是新奇的事!我们跟着树荫挪动草墩子,时而有蝴蝶飞来飞去,时而有鸟飞过来,站在树梢上看看我们,觉得无趣又飞走了。蓝天上的白云像仙女的水袖,飘飘摇摇。长长的树枝在微风里摆动,像巨人伸出的大手,想抓住即将飘走的云朵。放学了,老师讲了什么,我不知道,只看到黑板上有几个白色粉笔写的字。它们认识我,我不认识它们。

 

    开学很久,我们都没有书,没有本子,没有笔,老师说,校长去县里采购去了。老师手里有本旧书,也不知是从哪里找来的。老师把字写在黑板上,教我们这些年龄不等的学生反复读,很长时间,我只会读,不会写,直到有了书和本子。老师说,书是有计划的,每人一本语文和数学书,没有多余,弄丢了就是有钱都买不到。有了书就得有书包来装,母亲给我买了军绿色书包,就是解放军背的那种挎包,当时很流行的,好像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都背这种包。背着黄挎包走在街上,用现在的话说,很拉风。但是,有几个同学家里没钱买书包,就用破旧的裤脚,剪下一截来,把一端的口子封住,另一端的两角缝上一根带子,就是一个简单的口袋书包了。那时候,穷,不是丢人的事,也没人笑话。
 
    天气越来越冷,树荫教室已经不能再用了,我们的新学校还只建了一半,校长给我们找到了第二个临时教室,农户家的堂屋。那时候民风很好,真的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农民白天下地干活去了,门开着,我们直接去上课就好,放学了就走,也不用关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堂屋两边的墙上,贴着八张伟人的彩色画像,一边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一边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在那个年代,人心是单纯的,崇拜的只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伟人。
 
    黑板还是树上取下来的那块,挂在堂屋的正中间,我们还是坐在草墩子上,没有桌子,我们就把本子铺在膝盖上写字,老师把字写在黑板上,我们就照着葫芦画瓢,画在小本子上,正面写满了写反面,密密麻麻的,直到实在挤不进去一个字再放弃,因为要节约,家里没那么多钱买本子。 
   
    寒假过后,我们的学校终于建设完工了。三排平房围成U形,中间是个大操场。操场是夯实平整的土地,有投篮框架,有羽毛球网,有水泥做的乒乓球台,这里俨然是所设备齐全的小学校了。开学了,周边的乡村来了很多的学生,一下子把所有教室都坐满了,从此,这里每天书声琅琅。
 
    那么,我真正的教室又是什么样子呢?比以前大很多的新黑板挂在进门的墙上,课桌是一排排固定在土地上的并不规则的长条宽木板,凳子是比桌子矮一些的窄木板,也固定在土地上,八个孩子一排,屁股坐在矮木板上,身子趴在宽木板上。窗户没有玻璃,贴的是透明塑料薄膜,没多久就被调皮的孩子抠了几个洞,这时候,破窗效应就来了,破洞窗子越来越多,洞越来越大,冬天漏风,很冷,一个冬天没完就得更换好几次塑料薄膜。人是聪明的动物,有问题就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候有同学发明了一种取暖“神器”。在一个废弃的铁的油漆桶上钻好多个小孔,用铁丝做个提手,里面装些燃着的炭火,提到学校来,放在桌子下取暖,下课后,提到外面加点炭,吹一吹,甩一甩,火又旺起来,很暖和,是个很不错的取暖“神器”。不过,因此也出了些事故,有些同学不小心会烧了书本,还有烫伤的。我表妹的脖子里就飞进去一个红红的炭火,捂在棉袄里,半天掏不出来,烫的惨叫,至今留下深深的疤痕。

    直到三年级,我们才有了像样的课桌,两个人一桌,可以把书本放在下面的抽屉里,凳子是窄窄的长条形的,坐久了屁股有些痛,两个人共坐一条。虽然这些都是被城里学校淘汰下来的旧物,但它们毕竟是真正的桌子和凳子,我们很满足。那时候,在我们幼稚的脑袋里,还有封建思想残余,男女生同坐一桌的,桌子中间必会画道“三八线”,凳子上也画,谁过线了就会引起小小的战争。现在同学聚会在一起还会谈起“三八线”的事,感觉好可笑。还有件事值得说一下,就是那几个比我们大很多的哥哥姐姐没有再来了。他们辍学的原因主要是家里没钱,不过,总算是读了两年书,扫了盲,识得几个字了。男孩子要回家帮父母挣工分,女孩子早早嫁出去,减轻家里的负担。每学期二块五毛的学费,是笔不小的开支。我的爸妈虽然是拿工资的,也为我们的学费烦恼过好多次,微薄的薪水架不住我家读书娃多啊,每到开学季,母亲就会头大,全家就得煮盐水泡饭好久好久。

    直到升入初中,国家的基本建设上了新台阶,晚上有了电灯,好像日子也没有那么紧巴了,教室也有了彻底的改观。每人一张翻盖的新课桌,可以把书放进去,用小锁锁起来,再不用每天背来背去了,独立的方凳子,坐着舒服多了。宽敞的教室,整齐的桌椅,明亮的玻璃窗,一张张求知的脸庞,新来的大学生老师,朝气蓬勃地站在高高的讲台上,身后是宽大的嵌在墙壁上的水泥黑板,感觉这才是教室该有的模样。

    上初中当然要有早晚自习。早自习还好,天刚蒙蒙亮,我们来到教室,就着朦胧的晨曦,读书、背英语单词,直到把太阳公公吵醒,探出红红的脑袋。晚自习就有故事了。教室虽然通了电,但偌大的教室,一盏灯泡发出微弱的黄光,比萤火虫强不了多少,还经常停电,所以,同学们都有备用的煤油灯,放在教室最后面比较安全的角落里,停电时都拿出来,在每个桌上点燃。开始是商店买的有玻璃罩的煤油灯,比较环保,但玻璃罩容易摔破,换灯罩的费用同学们也是负担不起的,于是,有同学发明了简易照明“神器”——墨水瓶煤油灯,用一个空墨水瓶,装满煤油,找个铁盖子,用钉子在中间钉个洞洞,用棉绳或麻绳做成灯捻子,穿在洞里,照明灯就ok了。

    整个教室,几十盏冒黑烟的煤油灯,一个晚自习下来,每张脸都熏成了黑包公,两个黑乎乎的鼻孔,很久都洗不干净。有的同学下了晚自习,回寝室没洗直接就睡了,第二天起晚了,来不及洗脸就来上早自习,那黑黢黢的滑稽模样,可以把人笑个半死。好在停电的时候越来越少,电灯也越来越亮。老师一句“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激励我们苦中作乐,跟老一辈艰苦卓绝的英雄们比较一下,幸福感瞬间油然而生。初中三年就这样熬过来了。那时候的我们也是一代花季少年啊!

    父母调动工作,我的高中是在城里读的。学习条件不知要好过乡下多少倍,可以开运动会的大操场,好几层的教学楼,独立的化学实验室,图书室,还有医务室。冬暖夏凉的教室里,老师在这里传道受业解惑,学生在这里吸取知识的营养。我想,这应该是学校该有的模样吧。后来的大学教室自是不必细说了,都是社会发展中的必然产物,各有千秋。

    现在的教室可是高端、大气上档次,这些都是为未来的总统和女王准备的,我们是无缘再享受了。人民解决了温饱,国家重视起科学教育来,无论小学还是大学的教室都进入了现代化。舒适的学习环境,高科技的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投影仪,电子白板,数字视频展示台,音响设备,幻灯片,等等,等等。真是百花齐放啊!老师也减轻了许多负担,少吃一些粉笔灰了。

    蓦然回首,已是人到中年。一路艰辛走来,我们这代人亲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更好的发展历程。往事历历在目,教学条件一天比一天好,印证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印证了国家经济的发展。祖国真的强大了。国人腰杆子硬起来了。我很庆幸我是中国人,我要为祖国点赞!


(图文/田红梅 责编/刘川波) 
    • 最新发布
    • 热议焦点
    推荐图文
    • 暂未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