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国情书画院 >

  

李燕生:诗书棋画篆印精传统文化继传承

2014-12-15 22:00    来源:中国国情网





  
诗书棋画篆印精 传统文化继传承

——访中国传统诗书画文化继承与传承人李燕生先生

   
    北京隆冬一个久违的好天气,2014年12月3日下午我们一行三人驱车沿八达岭高速一路北上。天是蓝的、云是白的,我的心情如蓝天白云,神清气爽。

    李燕生其名我早有耳闻,以前曾在重大活动中见过,欣赏过他的书画作品,也偶有读过他的文章。这次采访李燕生先生源自于新疆考察,考察期间巧与其妹李燕玲同行,闲暇聊天时表示欲采访其兄的愿望,今天终于如愿以偿,可以零距离接触李燕生老师了。

    心情好话自然也就多。当我问及李燕生老师近况时,其妹李燕玲如数家珍地告诉我,哥哥李燕生6岁随父习研书法、诗文;13岁拜师康殷先生学习篆刻,23岁被选入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专业书法篆刻创作;32岁应邀东渡扶桑,在日本讲学二十个春秋;52岁回国,现居北京与老母同住。她随手递给我一份李燕生老师的资料。

    李燕生1953年出生于北京,现任中国文化艺术发展联合会主席、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随父亲李祖孝(中国考古学者、书画家)学习书法诗文;1966年拜师于著名书法篆刻大家康殷先生,开始中国传统师徒授业,临摹古玺秦汉印、碑版石刻、历代法帖;1976年由北京天桥粉末研究所破格选入故宫博物院从事专职书法篆刻研究(现故宫很多文物说明均出自李燕生之手);1985年应邀东渡扶桑,于日本各地讲学;2005年回国后受聘于北京联合大学“书画篆刻研究所”首席专家,名誉所长、北京崇高研究院书画院院长、北京丹青语堂书画院院长、宜兴李燕生艺术馆馆长;2011年受聘于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金石书画研究室主任。迄今,已有众多中外主流媒体、知名网站对其进行过宣传报道。

    转眼来到李燕生先生的住所。一个身穿中式外衣、清瘦干练、满面笑容的李燕生开门抱拳迎接。其睿智豁达的气质风度,凸显出他博学多才;古朴雅典的家具摆设,彰显了主人的独具匠心。琴棋书画诗酒茶历历在目,让我心悦诚服。

    落座八仙茶台,眼前呈现的是:整洁的茶则、茶夹、茶针、查漏、茶匙……摆放犹如孔雀开屏。只见李燕生老师手持光亮紫砂,在口中曰:“有缘相聚品壶茶”的同时,悬壶高冲犹如瀑布。“何处青山不道场?何须雪杖不清凉?”这不是李燕生先生雅居,这是中国传统八雅文化聚集地。

    “听泉树下酒无味,雨花石前茶更香。”李燕生老师平和淡定、幽默风趣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李燕生先生借助深厚广博的文化艺术底蕴,其作品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达到无心无我的境界。许多中日政界要员、著名书画艺术家如东山魁夷、小泽征尔、范曾及众多财政巨头的印章有很多均出自李燕生老师之手。

    在与李燕生老师交谈中,每每论及前辈师长还是晚辈后生或业内同行时,他总是赞许有加,总能恰到好处地找到对方的优点,即或是不认同,他也会说“他为了生存、也很不容易”。 当前这个浮躁的年代,很多书画家都自诩“中国之最”,或什么“国礼画师、书界巨匠”等等。很少能听到侪辈之间的相互嘉许。这一切,我以为是李燕生老师故宫生涯多年、又久居国外,城府深、人前人后不论人非。当我们聊的越来越多时,我发现这是他开明见诚、低调处事、谦让待人的美德。
 
    在聊到成长过程时,李燕生说:你们都知道山西平遥古城吧?平遥目前是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古县城,平遥古城完美无损的瓮城、富丽堂皇的建筑、宽大厚实的城墙、纵横交错的大街都离不开一位曾经的发掘者和守护神-----这就是我的父亲李祖孝先生。

    我的父亲李祖孝先生,他已故去11年了。去年,也就是2013年的9月19日,在我们《父子书法作品展》之前,平遥县相关部门专门组织召开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李祖孝老先生追思会”。在追思会上,平遥县书协主席双林寺原副院长赵长本先生发言说:平遥人心中扎根的“四川人李老”是平遥古城的奠基人,是李老鞠躬尽瘁的一生才使世界人民都知道了平遥,保护平遥李老“功不可没、是顶天立地的;平遥县书协主席原广播电台台长冀有贵先生回忆说:1996年我曾写过长篇通讯《平遥古城的文物保护者李祖孝先生》。后来我采访李老三次,都被推脱说“不要写我不要写我”。由于李老用品德育人、用古城精神育人,我最终还是把他的丰功伟绩写进了《平遥揽要》,载入了史册。

    一位叫冀云芳的女士在回顾当年李老保护古城经过时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她以学生的口吻说,李老在我心目中是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更是平遥一位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守护神。她继续抽泣的说,那是在特殊年代的初期,有人以“破四旧”名义要拆毁古城墙、砸毁古建筑。李老当时向有关人员下跪恳求“千万不要拆毁城墙建筑啊”,他还恳求说,这是“中国仅存的、完整的,最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古迹”;李老还躺在城墙现场大声疾呼,“要拆就先从我身上过去……”李老的胯下之辱、真诚与执着避免了当时古城被拆毁的洗劫。另一次是用生命捍卫平遥,开发商欲在平遥瓮城下安装水管,李老得知后急忙赶到现场,万般无奈下又一次躺在挖好的沟里,因此而保护了古城。

    最后李燕生激动的告诉我们,古老魅力的平遥,2003年被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在世人面前绝无仅有。平遥展现了“中国古老建筑、中华文化的精髓”,仅去年接待游客约142万人次。今天的平遥与当年鞠躬尽瘁、舍己为国的老父李祖孝是分不开的呀。他继续介绍说,父亲李祖孝1923年生于四川,曾就读于重庆法学院、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法律系,1955年从山西省人民法院调到平遥县文史馆工作,多年从事平遥古城文化和文物保护、管理、研究工作,是平遥文物保护工作的奠基人。他先后在文史馆、平遥文化局、平遥文物管理所任秘书、常委,是民盟支部第三第四届委员、主任。故于2002年,奉献于三晋大地50余年。更值得欣慰是,在平遥古城第63号堞楼内矗立了我父亲守护古城墙的雕塑。这是平遥人民留给世人“记住他,这位平遥古城的‘守护神’”。

    父亲李祖孝先生书法幼承家学,从晋唐入手求其法,学宋人行草放其手,功篆隶笔法探其源。取草为最,颇得二王神韵,且能融北碑厚重、古朴于笔下,形成了他独特的大气磅礴、雄浑厚重的艺术风格。他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晋中市老年书画会副主席,平遥县书协名誉主席、古城书画院名誉院长。作品及传略被收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中国当代文艺家大辞典》等多部典籍。

    父亲的仙逝是我终身的遗憾。我失去了慈父、更失去了最理解我、最欣赏我的启蒙老师。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期间我两次举办了“父子作品展”,其目的就是想告诉人们,我父亲自幼酷习书法,七十年如一日,每天临池从不间断,篆、隶、行、楷无所不精,尤精行草。平遥留下了他大量的作品,随处可见他的墨迹,给平遥乃全国人们留下永恒的记忆。我受其熏陶影响6岁就开始习研书法,13岁拜师学习篆刻。在那动荡的年代,我闭门不出,刻苦学习,包括琴棋书画。篆刻(手)累了就学棋、棋下累了就拉琴,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琴棋书画……我的一切来源于父亲李祖孝先生的谆谆教诲与熏陶。
 
    听到这里我似乎明白了,难怪李燕生老师琴、棋、书、画、篆等样样精通,包括来时路上其妹李燕玲所讲,我哥哥乒乓球、形意拳打的也特别好,我至今收藏着世界乒乓球冠军梁戈亮赠送给我哥哥的球拍,我敬佩我的哥哥,他就是一个奇才啊。

    李燕生老师书画篆刻作品已在日本、美国、中国台湾及大陆等地举办大展十六次,诸多作品为外国首脑、政要官员、著名博物馆、艺术馆收藏。著名文学家叶圣陶赋诗称赞:我观燕生刻、倾慕殊无极、流派溯厥源、规制咸有则、博采能会通、运刀见功力、深感贶名章、珠圆玉润式;台湾95岁著名楹联家张佛千为燕生专著作序盛赞:燕生春秋方盛,而艺事已臻炉火纯青之境?燕生多才多艺,解音律,能吹玉笛、弹古琴,蓄于中而发于外,可知其素养之美;文学家、书法家王静芝也赋诗称赞道:书画逸群真世英,复警虫篆奏刀精,才华难见能之美,赢得高名艺苑声。
 
    “淡泊名利、远离尘嚣,摈弃陋习、甘于奉献。”李燕生老师在台湾举行大展时,有人劝他留台湾定居,并承诺给黄金若干、做官保爵位。李燕生付之一笑说,从未想过,功名利禄与我无缘;在日本,有人请他到美国定居并称,你已具备美国绿卡条件。李燕生说,我只想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它没想也不想。李燕生常书写的“诸恶莫为、众善奉行”,这是他做人之准则。他深知孝道的含义,两次为已故父亲举办书法展,包括准备筹建父亲艺术纪念馆。无论事务多么繁忙,他从不疏忽高龄母亲的晨昏起居,他用心为母亲创造了冬温夏清、母慈子孝的合家安居、孝思不匮的生活环境。他的作品虽然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赞许,可他却始终平静如常、从艺如常、交往如常。他孤傲不自满、不搞任何特殊。三个艺术馆、两个书画院未让他得意忘形;三个训练基地、三处教学点未让他颐指气使;万千学生、无数粉丝也未让他飘飘然。他始终不忘康殷先生是恩师,恩师病重住院期间,他日夜侍候于病榻前,并亲自组织、安排、主持恩师的后事。

    品茶空闲,李燕生老师点燃木香坐在古琴边先给我们弹奏《梅花三弄》,优美的琴声让人心驰神往。曲罢,他又拿起笙箫为我们吹奏。欣赏着李燕生老师的书画作品,静听着他优美婉转的乐曲时,感受到了他通晓诗词歌赋、在古琴、小提琴、长笛、笙箫吹奏技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真可谓琴诗书画无不精通。
 
    顿时,我的思绪豁然开朗,“趋利求名空白忙、利名二字陷人坑”。我转身面对李燕生老师肃然起敬。在当今利欲熏心、物欲横流的浮华盛世,他终以几十年不求名利,认真刻苦做学问;他的方寸之间“石可破难夺其坚、丹可磨难夺其赤”传承胸有成竹。
 
    无门禅师慧开写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这一境界开悟,忘记了自己此次的使命。(资料提供/李燕玲   执笔责编/刘川波)

    • 最新发布
    • 热议焦点
    推荐图文
    • 暂未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