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批航天员叶光富:洞穴训练练什么
2016-07-28 11:0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7月27日电 题:中国第二批航天员叶光富:洞穴训练练什么
新华社记者王东明、李国利、饶力文
叶光富,男,四川成都人,1980年9月出生。原为空军飞行员,共有1100小时战斗机飞行经历。2010年入选中国第二批航天员,2014年取得载人航天飞行资格,现为三级航天员。
当地时间6月24日至7月8日,叶光富赴意大利撒丁岛参加了欧洲空间局(ESA)的洞穴训练(CAVES)。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参加这一训练。
CAVES到底练了什么?叶光富27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进行了详细解读——
中国航天员主要负责3项任务
叶光富主要负责对洞穴未知区域进行探索和勘测、将测量数据生成3D图像、实时对环境参数进行监测3项任务。同时,所有人都要对其他人的角色进行相互支持。
洞穴中,“乘组”每人每天平均要进行5个小时以上的负重行进,完成当天所有科研实验任务。作为勘测组负责人,叶光富在所有航天员的协作与支持下,带领“乘组”完成了对2个洞穴分支的勘察,总距离近700米,发现了令人震撼的杰里科大厅,并发现了新的洞穴分支。
仿若星际探险的背后是无数危险
在营地附近有一个水潭,被称为彩虹湖,它是“乘组”的临时就餐点,也是一个科学考察点。“乘组”在这里进行水质、生物采样,幸运地找到了几种非常罕见的生物。
“乘组”还要对营地周边的地质环境进行采样和研究,对一些特殊地貌进行拍照,并对后期生成3D图像进行准备。
每次从营地出发前,每个人都要认真检查并穿戴好装备。因为装备在洞穴内使用非常频繁,装备是否可靠、使用是否正确,对保障安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一个“黑洞”给“乘组”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洞顶到洞底垂直落差超过50米,在漆黑的环境中进行悬降,人的心理、身体压力难以用语言表述。
最后阶段,“乘组”发现一个巨大的洞厅,足足有2个足球场大,尽头的石墙高达100米,它被命名为杰里科大厅。
重点是提升人类行为绩效
在角色分工方面,叶光富同时也需要其他航天员的支持,比如标注目标、摄像等,CAVES体现的就是团队合作。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每人也要对他人临时提供有效支持。
每次回到营地后,“乘组”都要把当天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集体进行研究。
每天的视频日志是必须完成的工作,6名航天员轮流担任角色,对每天的任务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回顾。
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每天晚上“乘组”要集体对当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即分析人类行为绩效,这是CAVES的关键。
在完成所有任务后,“乘组”要原路返回,进行上升、下降、攀爬,而且要负更多的重量,因为要把所有的物品都运回地面。“乘组”此时已非常疲惫,这更要严格按规章制度操作,更需要团队合作。
中国航天员为新发现洞穴分支命名“光明通道”
当地时间7月7日14时,“乘组”每个人喝了一口洞内的天然泉水后,告别黑暗,安全出洞。
这次CAVES任务中,叶光富的表现得到“乘组”和地面团队的充分认可,欧洲空间局最终决定由叶光富为新发现的洞穴分支命名。叶光富将其命名为:“光明通道”(Guang Ming Gallery)。他告诉欧方人员:“在黑暗中,光明代表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