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国情杂谈 >

  

古往今昔话木兰

2013-01-11 12:26    来源:大公报





  
    说起“巾帼英雄”,民众首先想的是女姓的英雄豪杰,在中国历史上,能够被民众记起的女英雄并不多,除了惟一的一位女皇武则天,也只有花木兰被人熟知。在坊间,花木兰的传说与故事广为流传,甚至超过了武则天。

    一千多年来,木兰一直是巾帼英雄的代表,甚至被人称之谓“东方女神”与“东方纳纳斯”。民众对木兰的了解,大多是通过民间传说与影视剧,在他们看来,木兰是一个又一个故事,其实花木兰不但确有其人,她对后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文献的记载。

    北魏太武年间(公元四二四年至四五二年),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木兰的父亲年迈,弟弟又小,于是木兰决定替父从军。十多年后,木兰凯旋归来,皇帝欲加官进爵,木兰却请求回家孝敬父母。

     从“唧唧复唧唧”到“暮宿黄河边”,从“万里赴戎机”到“归来见天子”,再到“不知木兰是女郎”,千百年来,木兰这位伟大女性一直是受中国民众尊敬的。一九九八年,美国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于是,花木兰故事的走出了国门,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可。

    在“中国木兰之乡”,有一种说法,说花木兰从军凯旋归来后,还原女儿身,魏主欲纳为妃,木兰不从,但女扮男装出征又欺君,遂被迫自杀。族人纷纷迁往外地,同时改作他姓。还有学者考证,木兰其生于四一二年,死于五0二年,享年九十岁。在当地,关于木兰的故事有多个版本,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至今仍传说纷坛。

    相传南北朝时期,宋州营廓集魏庄的魏员外在木兰山访友回乡时,朋友送给他一棵木兰树,并说:“此树只长叶不开花,若得此树开花,种树者必须是大福大贵之人。”因是友人相送,魏员外种下此树后,精心照料。十年后的一天,木兰树开出第一朵白花,魏员外十分高兴,便邀乡亲共赏木兰花,此时,夫人生得一千金,有人建义女孩取名“木兰花”。后来,她代父充军立了大功,名声传开,传来传去“木兰花”便成了“花木兰”。这个传说尽管离奇,但这是关于木兰早期最为详细的记载,而且在当地被广为传颂。

    《木兰诗》最早被收入陈朝僧人释智匠编著的《古今乐录》中,该书完成于公元五六八年,这意味着木兰生活的年代最迟不能迟于五六八年。因为文学作品对英雄的颂扬,通常是先有事迹,再形成文字近而传至后世,这个过程非三五年能够完成。

    正史记之甚少,传说又不足为信,仅凭《木兰诗》就还原木兰的生活,似乎又过去牵强,花木兰生活在哪个年代、居住在何地,对于今天的民众来说早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她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其精神一直影响至今。

    对于木兰其人《河南通志》有详细的记载,今天,位于河南虞城的木兰祠内,有一通元代《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也印证了木兰不愿为妃自杀的故事。这通碑是对《木兰诗》的解释,还是对木兰生平的更正,恐怕无从知晓。

    在河南虞城的座木兰祠,据史料记载,它始建于唐,此后金、元、清等朝代,均有修建,规模最大时祠宇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祠地四百余亩,住僧人十余人。如此气势恢宏的宠大寺院,在延续一千余年后,竟毁于一九四三年的战火之中,甚为可惜。如今,当地已几经修缮,规模虽不如以前,毕竟“木兰魂”仍在,只要看到英姿飒爽的木兰像,总能让人抚今追夕,浮想联翩。(文:王永记)

 
责任编辑:理杰
    相关阅读
    • 最新发布
    • 热议焦点
    推荐图文
    • 暂未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