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圣诞树到春晚——中国从经济到文化的崛起之路
2011-12-31 19:09 来源:

从圣诞树到春晚——中国从经济到文化的崛起之路
(国际年终报道·文化篇)特稿:从圣诞树到中国春晚 ——中国从经济到文化的崛起之路 新华网北京12月19日电(新华社记者) 编者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大发展客观上要求文化进一步繁荣。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胡锦涛主席在中国文联和作协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又走上了文化复兴的新征途…… 对于许多西方家庭来说,一个“中国化”的圣诞树或许习以为常。美国专栏作家邦焦尔尼女士7年前就发现,她购买的39件圣诞礼物中竟有25件“中国造”。她试图抵制,但最后不得不在笔下承认:“我们的生活已与中国密切相关。” 法国作家伊兹拉莱维奇写道:“在这天晚上,不仅树下的礼品堆是中国的,树上悬挂的彩球、闪光的装饰品、小圣诞老人,甚至整棵圣诞树都来自中国!” 中国的进步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地普通人的生活。 西方的圣诞节后,中国将迎来传统新年“春节”。央视春晚是中国人必看的节目,也正在不断吸引外国人的眼球。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的驻京记者把看春晚作为必修课,似乎看不看春晚决定了一名驻京外国记者的职业水准,因为看春晚可以很好地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文化。 一个国家仅有经济发展,没有文化繁荣,是不可能长期屹立于世界先进行列的。于是,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 经济奇迹呼唤文化复兴 西方圣诞树的“中国化”只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1年是新中国成立62周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3周年。在这短短数十年间,中国走上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之路,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过去,老百姓日常生活离不开“洋火”“洋钉”“洋车”;今天,中国210多种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手机、计算机、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的全球占有率都达到了一半左右;国产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突破1300万辆;钢铁产量超过排名二、三、四位国家的产量总和;冰箱、空调、彩电等产量世界第一;水泥产量世界第一,占世界总量一半。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年均对外投资只有4.5亿元人民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90年代,对外投资停滞在年均23亿美元的水平;进入21世纪,中国对外投资猛增,2008年达到556亿美元。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资本”,这是巨大的跨越!如今,中国又将开始一次新的出发。正是经济大发展,为文化繁荣提供了坚实基础;而文化能否繁荣也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高度和质量。 1990年3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次提出“软实力”概念,即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相对应的、能产生全球影响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的核心就是文化。 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古往今来,文化从来就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力量源泉。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综合国力竞争复杂而激烈。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强国必须具备先进的、充满感染力的文化。 许多国家都千方百计壮大自己的文化实力。美国、欧盟各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都是新一轮文化软实力博弈的积极参与者,它们的文化不仅形成产业,走向世界,而且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 文化还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事实证明,一个民族和国家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失去了文化抵御能力,从而丧失安身立命之本。 创造了经济奇迹、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岂能落后!党中央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呼唤着文化的觉醒和复兴,标示出新征途的未来。
(国际年终报道·文化篇)特稿:从圣诞树到中国春晚
——中国从经济到文化的崛起之路
新华网北京12月19日电(新华社记者) 编者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大发展客观上要求文化进一步繁荣。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胡锦涛主席在中国文联和作协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又走上了文化复兴的新征途……
对于许多西方家庭来说,一个“中国化”的圣诞树或许习以为常。美国专栏作家邦焦尔尼女士7年前就发现,她购买的39件圣诞礼物中竟有25件“中国造”。她试图抵制,但最后不得不在笔下承认:“我们的生活已与中国密切相关。”
法国作家伊兹拉莱维奇写道:“在这天晚上,不仅树下的礼品堆是中国的,树上悬挂的彩球、闪光的装饰品、小圣诞老人,甚至整棵圣诞树都来自中国!”
中国的进步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地普通人的生活。
西方的圣诞节后,中国将迎来传统新年“春节”。央视春晚是中国人必看的节目,也正在不断吸引外国人的眼球。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的驻京记者把看春晚作为必修课,似乎看不看春晚决定了一名驻京外国记者的职业水准,因为看春晚可以很好地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文化。
一个国家仅有经济发展,没有文化繁荣,是不可能长期屹立于世界先进行列的。于是,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
经济奇迹呼唤文化复兴
西方圣诞树的“中国化”只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1年是新中国成立62周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3周年。在这短短数十年间,中国走上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之路,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过去,老百姓日常生活离不开“洋火”“洋钉”“洋车”;今天,中国210多种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手机、计算机、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的全球占有率都达到了一半左右;国产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突破1300万辆;钢铁产量超过排名二、三、四位国家的产量总和;冰箱、空调、彩电等产量世界第一;水泥产量世界第一,占世界总量一半。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年均对外投资只有4.5亿元人民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90年代,对外投资停滞在年均23亿美元的水平;进入21世纪,中国对外投资猛增,2008年达到556亿美元。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资本”,这是巨大的跨越!如今,中国又将开始一次新的出发。正是经济大发展,为文化繁荣提供了坚实基础;而文化能否繁荣也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高度和质量。
1990年3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次提出“软实力”概念,即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相对应的、能产生全球影响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的核心就是文化。
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古往今来,文化从来就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力量源泉。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综合国力竞争复杂而激烈。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强国必须具备先进的、充满感染力的文化。
许多国家都千方百计壮大自己的文化实力。美国、欧盟各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都是新一轮文化软实力博弈的积极参与者,它们的文化不仅形成产业,走向世界,而且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
文化还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事实证明,一个民族和国家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失去了文化抵御能力,从而丧失安身立命之本。
创造了经济奇迹、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岂能落后!党中央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呼唤着文化的觉醒和复兴,标示出新征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