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国人物 >

  

毛主席警卫战士聚首联谊引发“毛粉”好奇心

2023-12-29 20:18    来源:中国国情网





  
一场小型毛主席警卫战士的聚会联谊活动,引来了很多衷心热爱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群众自发热捧。他们现场聆听毛主席警卫战士讲述毛泽东的真实故事,一起缅怀毛主席,共同庆祝毛主席诞辰130周年。其中,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央警卫局毛泽东警卫处处长曲琪玉推介自己将出版个人传记消息时,一时引发人们好奇心:曲琪玉背后的写手究竟是什么人?
 
毛主席警卫处处长曲琪玉将出个人传记
 
  在2023年12月24日在北京国谊宾馆举行“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诞辰130周年”联谊活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共中央警卫局毛泽东警卫处处长曲琪玉,毛泽东警卫队队长陈长江等一批曾在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汇聚一堂,他们不但回忆毛主席戎马一生和治国理政的丰功伟绩,而且深切缅怀昔日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生活轶事,令与会者深受教育。

 

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原副局长、
中央警卫局毛泽东警卫处处长曲琪玉莅临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联谊会

 
  “原定只有20人参加的联谊会,结果来了80多人。”曲琪玉的儿子龚喜跃兴奋地介绍说,这些闻讯赶来参会人员都是毛主席的崇拜者,也是曲琪玉和陈长江的崇拜者。工作人员现场临时增加座位,为来宾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各种便利。
 
  来自浙江的徐荣生是著名革命烈士、被张作霖杀害的“一代报人”邵飘萍的后裔,也是曲琪玉亲自邀请参加联谊会的嘉宾。联谊会上他激动地说,每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每次听曲琪玉和陈长江讲话,都有新收获、新发现和新启发。尤其是曲琪玉的发言,他从国内外的形势大环境中,去分析国内外新现象、新事物的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印证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光明和正确性。

 

在北京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联谊活动中,
于振华(右)与毛主席警卫队长陈长江(左)合影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毛主席的思想,毛主席的精神,毛主席的作风,都根深蒂固地扎在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心中。”龚喜跃还表示,他和他父亲曲琪玉都是在毛主席时代成长起来的,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新中国的缔造者,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大英雄、大救星,我们要世世代代永远地敬仰他、歌颂他、崇拜他、纪念他。

 

年轻时的曲琪玉,在中南海与毛主席合影

 
  “我担任毛泽东警卫处处长15年,负责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四大领袖的安全保卫工作,也见证了毛主席处理许多国内外重大事件。”曲琪玉回忆说,当时,由于任何人都不允许做笔记,他只能靠记忆。曲琪玉说,他还指定并书面授权于振华采写和出版他的个人传记文学《毛泽东警卫处处长曲琪玉传》,忠实记录他一生传奇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与伟大领袖毛主席朝夕相处的珍贵历史。

 

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央警卫局毛泽东警卫处处长
曲琪玉(左四)在北京与毛粉们汇聚一堂,深切缅怀伟大领袖毛主席

 
  “非常感谢曲老爷爷给我这个机会,由我完成《毛泽东警卫处处长曲琪玉传》的出版任务。”于振华介绍说,他将根据曲琪玉提供的两万余字传记大纲,按时间顺序,仔细梳理出30多个历史节点,作为每一章节,来进行论证历史史实和采写历史故事,力求真实性、客观性、史料性、可读性、故事性和文学性于一体,展现曲琪玉波澜壮阔的一生和神话传奇般的历程。

 

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30周年联谊活动中,于振华(右一)
介绍曲琪玉(左一)传记文学创作情况(陈龙狮 摄影)

 
  于振华继续介绍说,全书大约15万至20万字。目前,他已经完成全书章节构架,并核实与采写了7万余字。其中,曲琪玉在“文革”部分、曲琪玉遭受迫害部分、曲琪玉被平反等过程已完成。“假如曲老爷爷每天能接受采访,我再需要20天就能写完这部传记。”于振华最后坚定地表示。
 
  现年97岁的曲琪玉生于山东掖县。1939年,年仅12岁的曲琪玉担任当地抗日儿童团长。1941年2月26日,他经迟汝霖、曲逵甫介绍参加革命;同年3月2日,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他年仅14岁,开启传奇般的人生历程。1953年12月,曲琪玉在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负责毛主席的安全警卫工作,1954年调入北京进入中南海,担任中央办公厅警卫局警卫处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处长,一直到担任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他退休后,2019年起享受正部级干部待遇。
 
传记写手于振华年少成名功底深厚
 
  与曲琪玉有相似之处的于振华,14岁时因长期带领湖南祁阳市观音滩区中学68班全班70多位同学扶助当地农民、关爱老年人、募捐资助见义勇为而不幸牺牲人员的家庭等弱势群体,并在冬天半夜里发现男生寝室倒塌、挺身而出勇救80多位男同学,共青团湖南省委授予于振华“湖南省学雷锋学赖宁标兵”光荣称号,并向于振华颁授 “学赖宁奖章”政治荣誉,被《湖南日报》《祁阳报》等媒体报道。

 

14岁的于振华,因大量的优秀事迹,共青团湖南省委授予:
于振华“湖南省学雷锋学赖宁标兵”称号,并颁授 “学赖宁奖章”一枚

 
  于振华为人十分低调内敛。事实上,于振华是一位年少成名的青年作家。他自幼受父亲熏陶,10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5岁时出版的个人诗集《银河中的星星》,受到诗坛泰斗臧克家、著名诗人杨克等人题词赞誉。《现代中学生》等杂志封面、《中学生文学报》等都曾给予整版报道。从此,登上文坛的于振华,独自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集在中国文联、中国公关协会、中国国际公关协会联合举办的中国国际文学艺术作品博览会上,获得成人组文学类最高奖——特等奖。

 

上世纪末,于振华编辑出版的1100多万字大型文献:
《中国当代教育教研成果概览(上下卷)》、《中国青少年年鉴》
由新华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发行

 
  20岁时,于振华编辑出版《中国当代教育教研成果概览(上下卷)》《中国青少年年鉴》等大型文献高达1100多万字,冰心、严文井、贺敬之、刘绍棠、魏巍等文坛前辈和邓力群等老一辈革命家纷纷题词祝贺图书出版,《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给予广泛报道。23岁时,于振华再度出版个人文集《爱情是一把伞》,首次印刷3000册,仅6天就被读者抢购一空,一时间“祁阳纸贵”,一书难求。由此,作为年少成名的高产青年作家于振华的文艺创作业绩,被新华社等媒体广泛报道。于振华的文艺传略被《中国专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收录。
 
  2003年,大学毕业后的于振华,在报道湘潭女教师裸尸案中曾呼吁修改我国司法鉴定制度。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国家对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实行登记管理制度,我国原司法鉴定制度全部废止。这成为于振华在新闻职业生涯起始阶段的一个巅峰之作。
于振华迅速成为党和国家重点培养的对象。这些年来,他先后被选送到国务院新闻办网络新闻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单位脱产学习深造,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新闻尖兵”。

 

23岁的于振华:出版个人文集《爱情是一把伞》,
首印3000册仅6天被抢购一空

 
  文学功底深厚的于振华初入职场,还创造了另一个巅峰之作。27岁时,于振华独创深度报道大特写作品《五大变数惊醒俊男靓女星途迷梦》,被选入上海的复旦大学编写出版的大学教材《当代新闻写作(第二版)》,作为深度报道大特写理论章节的唯一范文。该教材作为全国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必修课通用教材,至今20年来,重印数十次,发行超过100万册。于振华的作品也成为经典教材中的经典范文。于振华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大特写新闻理论体系,也备受新闻理论界瞩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陈绚教授等学者给予高度评价,并列为最优论文予以收藏。
 
从善如流彰显菩萨心肠备受各界赞誉
 
  于振华不仅有“金刚手段”,还有“菩萨心肠”。于振华一生从善如流,他自己省吃俭用,穿了20多年的破旧不堪的衣服舍不得扔,却15年如一日地掏钱资助5位贫困生完成大学学业;他募集善款200多万元挽救4位患白血病大学生生命,有3位大学生获得新生,至今存活;他募集120万元,在湖北钟祥市建成何蕾爱心希望学校,迄今为止11年来已经投入1500万元建设这所公益助残学校,帮助500多位残疾儿童逆袭人生;他亲自设计规划“中国第一油庄”重大扶贫项目,在革命老区湖南祁阳实践六大产业试点,并应邀为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规划设计100亿元投资项目“永泰中医康养小镇”,成功吸引了60亿元签约投资。
 
   尤其是于振华在北京四惠地铁抢险救人,擦亮了他善良的底色。2012年12月8日,于振华在北京四惠地铁站与近千名候车乘客,挥手叫停已经徐徐开进站台的地铁列车,成功挽救一名不慎跌落站台、横卧铁轨的乘客的生命,避免了一起悲剧发生。这一事件迅速被中外媒体广泛报道,轰动全国,震惊中外。中国公安部官方微博发文点赞于振华抢险救人的行为是“北京真爷们”,于振华也被新闻同行戏称为“北京地铁叫停哥”。
 
  多年来,于振华采写的新闻作品深度报道高达500多万字,先后斩获中国新闻奖一次,斩获北京新闻奖四次。于振华正在结集20余部个人新闻作品深度报道大特写出版。此次曲琪玉老爷爷正式书面授权于振华采写创作个人传记文学,是于振华接受的第四位著名人物的委托(前3位分别是开国少将刘光裕、全国劳模刘雁平、中科院院士高镇同),其中高镇同院士的传记文学已经与光明日报出版社签约。
 
  曲琪玉对于振华的综合能力十分认可,他幽默地称赞于振华是“墨棍”,并指定于振华为他的助手,担任副主编,帮助他策划、编辑、筹资、出版、发行纪念毛主席和朱德、彭德怀等十大元帅的文集,宣传新中国开国元勋们的伟大历史贡献。于振华的出现,让曲琪玉老爷爷眼前一亮,他给予于振华高度信任和厚望。于振华也表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努力宣传好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精神,继续扎根广大人民群众,多为人民群众说真话、干实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曾撰文称赞说,于振华是中国新闻界的一位青年才俊,他把手中的纸和笔,变成了“刀”和“剑”,而纸和笔远远好于“刀”和“剑”。于振华用独到的分析和建设性意见,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让我们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
 
(图文整理/刘川波)
    相关阅读
    • 最新发布
    • 热议焦点
    推荐图文
    • 暂未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