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史教育 >

  

张凡凡:“激浊扬清” 实现文化健康公平发展

2013-03-22 13:37    来源:中国国情网





  
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以来,全国上下呈现出一派清新风气,全国人民为之振奋。中央作出关于精简会议、改进会风的规定,不摆放鲜花,布置的简洁、朴素、庄重、向上,不说空话、套话,一股清新务实的会风扑面而来。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抓作风建设,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 倡导节俭,给人们带来清新风气。可见,张凡凡倡导的清新文化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和社会稳定和向上发展不容置疑。清新文化是这样一种文化,它坚守真理,以“仁爱正义、纯真高雅、清新自然”为宗旨,具有文艺作品所特有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功能,以标新立异、独特新颖的姿态不断提升人们的关注率,作用于人的心理层面,让人们感受到淳朴之风,缓解人们来自社会生活工作各方面的心理压力,从而让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净化社会风气从而促进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张凡凡,中国清新文化创始人,她自小爱好中国传统、古典文化,提出中国清派文学以及清新文化的概念,并有志此生致力于此。

气质优雅,宛如从画卷中走出来的古代明眸仕女,却又不失现代女孩的朝气,这就是张凡凡。她拥有耐人寻味的传奇色彩,当我们读完她的诗歌论文,看过她的书画作品,再听她的歌曲,总能引发赞叹不已的感慨。
 “清新” 是人们内心潜在的信仰
张凡凡的清新文化理论是这样解释“清新”。
“清新”的“清”字指的是风格,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清的风格占据了文艺中的核心地位。"清"字,字典里的解释是:"纯净没有混杂;寂静;公正廉洁;单纯"等。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时常体现出“清”字。尤其是道学,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是传统观念的主要源头。清静无为是道家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三清为道家哲学学说的象征。“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三种境界。在儒家、佛家的学说里也常出现“清”字。文化艺术是以哲学为基础的。因此,清的风格是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基本风格,是艺术之魂,是意境之魂。
 “清”的概念首先是魏文帝曹丕提出的,作为生理学意义而出现,他的文气论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人禀气而生,气有清浊。清气是正气。自此之后学者、官员、名贵一直是尊清贬浊,以清浊论人。因此,“清”也成为人物品评的重要标准。
没有思想的作品不是好作品。一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曾经撰写过一篇论文中提到“清”是诗美学的重要范畴,在古典诗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清”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一个独特概念,在诗学的历史语境中,它既是构成性概念,又是审美性概念。他还提到“凡成为名家大家者,格调必清。” 我们把所有大师的作品拿来欣赏总结不难发现,这确实是绝对真理。可见,“清”是中国文学艺术乃至文化的核心范畴。从陆机到钱起的六百多年间,“清”这种非常文人化的趣味已逐渐定型。“清”在先秦出现在音乐评论中,“耳辨音声清浊”。师旷鼓琴的故事,对《清商》、《清徵》、《清角》不同乐曲有具体描写。西汉张衡《西京赋》:“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蜲蛇。”将清字与音乐给人的听觉印象联系起来,而清字同时成为形容音乐美的概念,直到后代一直沿用。六朝时用于文艺批评,到唐代诗论中,“清”已成为很活跃的诗美概念。但它的内涵直到明代评论家才加以概括,形成有关“清”的审美观。由于它自始至终都是与古典文艺的终极审美理想相联系的一种趣味,这决定了它在古典文艺学中的重要位置。
“清”是中国文学艺术乃至文化的核心范畴。可以这么说,它是中国人内心潜在的信仰。

 
“新”字,是创新,只有把握时代的脉搏的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清新”的“新”有三个含义。首先,“新”字强调与时俱进。“清”本就有“出新”的意思,与“新”组合后更强调了出新、创新之意。创新有好的新也有坏的新,用“清”限定的“新”是以中国文化为根基的,是好的“新”。其次, “清”作为形容词大多是偏柔弱的,作为动词却是刚劲的,不清除污垢就不能“新”,不可能达到真正的清新。比如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如果空气中弥漫着尘土和毒气,人就无法活下去;如果自来水不是清水而是浊臭的污水,人们无法拿它洗衣做饭;如果大街是堆了垃圾,人们就无法行走,无法出门活动。与生活环境一样,道德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净化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至关重要。良好的道德、文化环境让人心旷神怡、精神倍增,不良的环境让人精神萎靡、躁动不安,甚至严重的危害社会。
“激浊扬清” 实现文化健康公平发展
著名学者、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曾撰文,清新文化是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文艺理论建设,培养高素质文艺评论队伍,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这里明确地提出了文艺工作要注意和重视“激浊扬清”问题。对于当前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而言,提出这样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是有鲜明针对性的。今天的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新中国建立以来60多年时间里,改革开放30多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同时,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矛盾、问题,甚至很龌龊的东西。这些好的和不好的东西都是社会存在,都会反映到社会意识中来,包括反映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中来。文艺中势必会出现“浊”和“清”两种现象。不倡导清新就会影响时代的进步。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清新文化是时代的呼声。经过改革开放,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方面已经大大改善,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大大提高。但是,我们不得不指出,在这些越来越丰富的文化生活中,文艺作品“清”者清,“浊”者浊,可谓泥沙俱有、鱼龙混杂。对此,广大群众非常不满意。因此,清新文化也是人民的呼声。清新文化正是应运而生的。
只有激浊扬清,坚决清除不良不健康的因素,社会风气才能真正得到净化。这正是清新文化的社会价值所在。清新文化完全适应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首先,清新文化反对骄奢淫逸,崇尚节俭朴素,符合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其次,清新文化反对投机钻营,提倡精神寻根,符合中国当代社会固本强基的发展要求。清新文化要为民众说话,维护和捍卫他们的根本利益。最后,清新文化反对媚俗下流,崇尚健康向上,顺应了中国当代社会正在崛起的发展势头。提倡清新文化就是激浊扬清,就是抵制文化的邪气,促进优秀文艺作品起到引领作用。这不但有利于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且有利于人的高尚人格的塑造,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如果假恶丑不能偃旗息鼓、销声匿迹,真善美永远不能真正盛行,只有坚决的与假恶丑作斗争、荡涤污浊,才能真正弘扬真善美,这个世界才会清新、美好。文学艺术不可偏离扬善抑恶的轨道,有必要提倡正面的道德观。由于我国施行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促使了文化发展的多样化趋势日益深化,必然产生一些矛盾。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偏离了道德方向的矛盾应该用法律来进行引导和解决。解决矛盾是走向和谐稳定的必经之路,矛盾解决不了就会出现乱糟糟的局面。一方面,要宣扬清新文化,一方面要“激浊”。一旦清新盛行,那些假恶丑就会偃旗息鼓、销声匿迹。
精神产品的商品属性和审美属性这样的双重属性,带来了精神产品生产的“两个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数情况下,精神产品的两个效益是统一的。也有两个效益不统一的时候,甚至产生矛盾和冲突。比如,有些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由于读者面窄,经济效益不理想,甚至出版不了。而一些低俗恶俗的东西似乎市场很好,但给社会带来精神污染,社会效益极遭,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因此,我们在宣传文化工作中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作为最高准则,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坚决服从社会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文学艺术商品化庸俗化倾向严重。文化拜金主义、一切以市场为取向导致了有些人不惜降低艺术品位、出卖人格来迎合读者和观众,导致文化的庸俗化、恶俗化。有些演员到处乱跑乱演,用一些低级的内容和形式去捞钱。这些都严重
败坏了社会风气,污染了文化环境。只有扬起文化的清新之风,通过有效的政策调控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文艺的恶俗化才能得以坚决的遏止,我们才会有一个健康有序、公平发展的文化环境。
清新是永恒真理,坚守真理需要胆识、开创性、勇气和正义感,还要有超乎常人的远见和才学,她曾经说过:“因为胸怀正气和真理,所以无所畏惧。革命先烈为了理想、为了真理正义的大无畏精神在现代社会也需要继承,现代女性自强自立自信并发挥自己才华,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为社会为国家谋福、为人类文明贡献力量。”

 
这也是张凡凡为什么热衷于组织社会活动的原因。她经常说,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化工作者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著名画家、评论家雷正民曾经这样评价她:“张凡凡是个诗人,她开始是写诗、歌唱这些。在书画、音乐等方面都有比较深厚的造诣,她在理论方面提出一个清新的精神,所以说她在各个部门还是比较全面的人。她是以诗人为主的一个艺术家。她最先从文学入手,因为她在艺术方面有很灵敏的意识,所以她很快就能抓住绘画的核心。简单说来,她的画属于文人画这种范畴,这正是我们中国画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舍形而取神,很有神韵,她把情绪味道表现出来了,这正是她的画与其他画家不同的地方、这是很主要的特点。另外,从风格上看,她的画是很灵秀的,这样一种,但是灵秀之间还有一些粗犷的感觉。我觉得作为艺术来讲,一定要有这些粗犷野性韧劲的东西,才有更大的生命力。看她的画就是这样的特点,突出的是生命力、气氛、味道以及审美的特征。前些日子看她的画,有朱屺瞻老先生的风格,她在画里面贯穿了清新文化的艺术思想。她很善于抓住很要害,用极小的、局部的东西展现更开阔的东西。所以在画面上很简练,但是在后面在虚无缥缈中有很多东西在,不在画面里面,在画面外,所以她画的深度感非常好。她能有这样的风格,能很快的拿出笔墨塑造形象的东西、造型艺术,那是因为她的艺术思想是在清新这种思维上,再加上她的艺术思维灵敏,对现实很快抓住要害,而且她需要表现什么有自己的想法,她并不像有些画家像照相似的如实表现,她会发现生活里面有诗意的东西,把更深的思想表现出来。作为一个艺术家,需要有很深广的文化修养,与某些画家相比这一点正是她的长处。所以,她的画既很简练,又很耐看,又有很深入的东西在里面。” 
执着和真诚感动了很多人
清新文化是秉承公正、践行清廉的文化。一个社会只要是上升的,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清廉公正的,人民就是和谐的。而一个社会只要是衰落的,那么,这个社会就是腐败的,人民就是怨怒的。而倡导清廉的清新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反映,也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清新文化是积极健康的文化。而当代恶俗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腐败文化,是当代社会腐败现象滋生的一种腐败文化。因此,清新文化就是抵制腐败,积极倡导仁爱正义、纯真高雅和清新自然。总而言之,清新文化以其清新自然的特点可以引导、满足人们对真、善、美人们的精神需求、缓解人们来自社会生活工作各方面的心理压力、让人们形成积极、健康、包容、平和的心态、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是一种有生命力、有价值的文化,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在唐代,大诗人李白坚决抵制一股雕饰、艳丽、虚伪的诗歌颓风,大力倡导“清真”的诗风,迎来了诗歌的春天。今天,我们坚决反对恶俗文化,积极倡导清新文化,必将迎来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清新文化是弘扬正气的文化。清新文化高举烛照人生、驱散黑暗的真理火把。一个人,只有选择了真理作为最高价值,才有与种种假恶丑作斗争的思想武器和人格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以真理而不是以金钱和权力为动力,才有可能引领全体人民战胜各种腐败,才有前途和希望。因而,在这个只认强弱不问是非的时代,只有求真务实的文化创新,才是“清新”的。
在很多活动上,都能看到张凡凡的身影,每次参加活动,她都要宣传清新文化。也许,是这种执着和赤诚感动了很多人。从2005年开始,张凡凡组织举办了九届清新文化研讨会。参会的领导、学者对张凡凡提出、倡导的清新文化非常认可,普遍认为清新文化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能够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很多领导的题词都是“发扬清新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可见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清新文化会受到国内外高层追捧和推崇,是有历史渊源的,是必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孟建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全国政协副主席马培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孙家正、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原国务院副总理吴桂贤、中宣部原部长王忍之、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蒋光化、中组部副部长李智勇、韩国前总理李寿成、汤加国公主殿下Salote、多国大使参赞等国内外各界领导、学者、文艺家给张凡凡或清新文化题词。
清新文化的发展需要政府大力扶持
自从张凡凡在2002年底构思写出第一篇清新文化文章《谈我心目中的清派文学》以来,清新文化已经历了十个年头。这十年里,清新文化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各种先进的理论精髓,得到了丰富和扩展,真正发展成了一个适用于社会、适用于文化发展、适用于当代、适用于群众精神追求的理论体系。然而,任何一种理论只有与实际国内国际实际情况相结合才是一种具有生命力和号召力的思想。而清新文化正是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的。
致力于清新文化的张凡凡说,体现中国精神、中国形象、有思想有内涵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她说,清新是积极向上的力量,这种理念应用广泛,不管在什么时候,对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都是有益的。我们知道,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 史又是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从而把总布局扩展为五位一体。而清新文化这种思想,应用广泛,不仅可以用于我们所说的狭义的文化,还可以用于政治、经济、社会、环保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道路上,清新思想完全可以胜任推动社会和国家积极向上发展的指导作用。
文化的功能主要是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人的思想,提高人的素质,也就是《易经》上说的“以文化人”。清新文化正是鲜明、高效、充分的发挥了文化的功能,它小可修身,大可安民,内可净化风气、促进和谐,外可形成文化品牌、进军国际。清新文化作为一种思想理念和流派,需要更多人来自觉担当起这一社会责任,需要更强大的力量来推动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文化的本质是创造,这种创造称之为“原创”。清新文化是原创性文化中的杰出代表,可以成为民族和时代的象征,其价值是永恒的。它的产生和发展,单单依靠功利性很强和商业味很浓的文化产业是难以实现的,只有个人或团体呕心沥血、不懈追求,在政府的支持下,在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下才能得以完成。只有政府投入,才能把清新文化办成导向性、示范性、代表性的高水平的文化,它才能发挥作用。“繁荣文化事业靠政府,发展文化产业靠市场。”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以营利为目的。文化事业的原创性特征是文化产业无法替代的,只有在文化事业大为繁荣的前提下,文化产业才能赖以发展壮大,不可本末倒置,而清新文化目前所处的阶段是文化事业阶段,因此它是需要政府扶持、推动的文化事业。可以这么说,没有政府在政策、财政、舆论等方面的支持,清新文化这一文化事业将步履维艰,不可能更好的实现价值,也不可能实现其长远发展目标:重振泱泱文化大国的雄风,重新焕发悠悠文明古国的荣光,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促进世界文化的健康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融合。

 
张凡凡一直以清新文化生活方式、以清新的信念生活着,影响着很多人。有人说, 清新文化像夏天的凉风,让人顿时清爽;清新文化像一幅山水画,让人心旷神怡;像一场雨洗净了乾坤一片明朗。有人说,清新文化像黑暗中的蜡烛、火把,是光明的希望;清新文化像一道灿烂的阳光,让人感觉温暖。自从张凡凡2002年提出这个概念后,清新文化在文化艺术界及其他各界体现了它的影响力,其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清新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弘扬正气和开掘真美的先进文化,是一种激浊扬清、刚柔相济的健康文化。清新文化引领当代文化发展,属于当代应当大力扶持、大力推广的先进文化。
更加深刻的理论
随着一系列探讨清新文化的特征以及发展规律的论文的发表,中国当代文化界对清新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有学者总结,清新文化表现出这样三个鲜明特征。
一是清新文化是最和谐最健康的文化。在当代社会,人过于追逐物欲,而丧失了精神的追求,结果人畸形发展了。不少人正在奇幻视觉与娱乐假象的享受中消蚀掉对社会生活本质的判断力,沦为被钩魂摄魄只剩躯壳的天真粉丝乃至忘记自己是谁的游魂野鬼。这种只重技术与金钱而忽视精神追求的片面倾向促进了人的畸形发展。而清新文化追求人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有力有效的遏止人的这种畸形发展。
二是清新文化强调社会公平的共同发展,而不是片面发展。清新文化强调公正、公平,就是人应该拥有共同的平等的发展机会,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当代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逐渐实现的宏伟目标,虽然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共同发展却符合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并不强烈憎恨贫富差距,而是憎恨两极分化所导致的发展机会不平等。因此,清新文化强调社会公平的共同发展符合人民群众的普遍诉求。
三是清新文化是创新的文化,但这种创新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清新文化认为,人类文明发展历史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历史。如果一个民族真正的、进步的、优秀的东西不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丰富,不是对人类文化的创造和推进,就很难融入人类文明中。清新文化强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格局中把握文化的前进方向,不仅有利于克服民族文化的局限,而且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融入人类文明中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这一点,张凡凡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得到了证实,有着深刻的体会。
文艺评论家巴·钢普力布也曾经撰文评论张凡凡倡导的清新文化,最后节录他的文章的精彩部分作为文章的结束语。
他说,清新文化的提出缘源,属于指正科学范畴,又属于实证科学之列。所以,清新文化既有容宇之象,又有化邪之气,还有撼心之功,更有达灵之实。清新文化的提出和蔓延,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有益的陈结与美好的散发。
清新文化是孔丘核心文化的延展、荀况思想的光华续借。人性在善恶相混的运程中,“清新”恢然问世,这恰恰好是“明明德”之复活,恰恰是“身修”的又一次觉醒,恰恰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巨大思想结晶在漫越两千多年以后可贵的良知健康可喜的延展。
我们几乎涉及到了关乎家国命脉的刻骨话题。在民族崛起的升腾中扬尘于人心泪壁,痛彻的灵魂束管不得。所以,心理不便自治的直接后果就是沉淀对家国的忧虑,甚至是前所未有的惊厥。所以清新及时,是因为来不及等待!
“清新”,是清民族心理之弃旧图新;“清新”,是清家国奸佞龌龊之垢漬尔后大布公德真情为民之心,“清新”,是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善端持久而均衡之行。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自然界的运行永远存在一定的常规,它不会因为有了“尧”这样的明君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有了“桀”这样的昏君而消亡。以合理的行动对待规律,就能收到好的效果;以不合理的行动对待规律,就会遭受到灾难。“清新”清以人洁国洁世洁,呼唤世界干净如初。清新,清到乾坤朗朗不浊,清到世事穆穆有节,清到人心笃笃悠扬。这恐怕是清新文化提出最为根本的“朕指”或曰“天道”。
清新文化的本质愿望:清的是公共范畴的清人心之新的精神水平再现;其本质引申:清的是实在意义之上真正将“我向”打到的人类向上意志水平的恒久屹立,其终极妥实:清的是清世事之浑浊,是天地良心的至高人文水平不灭的齐天咏叹。“清新”的题旨就因为劝世劝人:尽早与浑浊剥离,剔除了雾状,稀释了稠状,纠正了偏状。如是,我们的民族大有希望!
“清新”是在喟叹中的维护,是在捍卫中滋长,是在成熟中的宣誓。而且,清新文化是在自豪中的惋叹推助,是在同情中一种翘首圣果优势的期盼展望,是在骄傲中的一种民族自信心的茁壮持续,是国运昌盛眼看东方之林巨型标识的战旗。浊之流徙,祸家国垻溃;清之炫阳,固社稷鸿基。浑是恶,浊是毒。世道沧桑间的精神阵亡、灵魂腐烂是最为残酷的生命覆灭,要比来不及啼哭更为抽泣。“清新文化”的诞生,畀其心智,予之诚怀,免于讥诮之赧,愀然作色间胸究心灵回路,它让我们体味到了德归人性初的愉悦,也让我们看到了来自良心地平线上的灼灼曙光!
 (责编/刘川波)
 
    • 最新发布
    • 热议焦点
    推荐图文
    • 暂未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