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魅力中国 >

  

铜川——一座文化名城的千年传奇

2016-08-18 15:07    来源:中国国情网





  
因煤设企,因企建市的陕西铜川,曾有过千年的文化荣光,也有过 “卫星上”曾找不到的失落。今天的铜川,经历了凤凰涅槃的锤炼锻打,正在用循环经济新跑道的加速引擎探索一条“生死变轨”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或许,这是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新路子。

   

    这是一块肥沃的土地,书写着一座文化名城千年的荣光与传奇。这是一块被历史格外垂青的土地,“五色”的祥云曾给这里的人们留下千年的谈资。这就是药王故里,养生福地——中国铜川。

  “五色”聚祥云

  大唐帝国在这里修建避暑行宫、玄奘大师在这里译经弘法,这里是一块金色的土地。

  举世闻名的玉华宫始建于公元624年(唐贞观二十一年)。眼光卓越的大唐帝国不仅在这里修筑军事和交通要塞,还修建了皇家避暑行宫——玉华宫。1300多年前,每当那些酷热难挨的日子来临,大唐王朝的皇帝都会到这里享受玉华山的清凉。他们在清风和鸟鸣中处理帝国的军政要务、思索帝国的命运,也在玉华宫静谧的宫殿里礼佛参禅、休身养性。正是这个当时世界上最为兴盛的大唐王朝,为铜川拉开了第一次兴盛的帷幕。

  公元659年,一个人的到来彻底改变了玉华宫的命运,并让它在历史舞台上发出了夺目的光辉,这个人就是高僧玄奘。

  当时,玄奘刚刚万里取经归来,整整五年时间,他带着众僧徒在玉华寺译经讲学,为帝国的子民们提供精神营养,直到圆寂离世。

  玄奘平生总译经1335卷,在玉华寺译经只有四载,却译出佛经14部,682卷,占其平生总译经经卷的一半以上。正是因为玄奘僧徒的到来,玉华宫才从一个普通的避暑行宫变成了全球闻名的佛教胜地。
 

  耀博藏珍

  这里是一处天然的绿色土地。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长寿的探索从没有停止过,即使医疗发达的今天,人的寿命越来越长,人活百岁早已不是梦。但是今天有史可考的最长寿者是唐朝的一位名医,铜川人孙思邈。而今天大名鼎鼎的铜川“药王山”就是这位中国最长寿者的出生地和最后的隐居地。

  虽然说史学界对他的寿命一直有争议,关于孙思邈的年龄也众说纷纭,但是在唐代人均寿命只有33岁的年代,孙思邈的长寿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而药王山更是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这位一生淡薄名利的医学先贤,选择了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药王山定居,抚花木奇石,听鸟唱虫鸣,用毕生精力践行着“大医精诚”的人生准则。他撰写的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千金方》,被后人奉为“人类之至宝”。

  每年春天,这里都会举办“二月二药王山古庙会”。缭绕的香烟,喧天的钟磬,络绎不绝的善男信女,把药王山庙会变成了集信仰、商贸、旅游于一身的民间传统盛会。这一点孙思邈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千年之后,他最后的隐居地竟然成了人们争相朝拜的人间道场。

  这里还是一块青色土地。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周杰伦的一首《青花瓷》让“瓷器”这一中国古代最智慧的劳动发明又一次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与光彩,又一次被世人所赞叹。而在铜川的历史画卷中,却有一处与瓷器密切相关的地方——耀州窑。

  铜川发掘出土的唐宋耀州窑址是历朝历代影响最广泛的窑系。耀州窑的创烧地是黄堡镇,以唐三彩最为有名,最兴盛时漆水河两岸窑场密集,史称“十里窑场”。到金代晚期传至陈炉,陈炉将古耀州窑的炉火延续了1400年,至今从未间断,是世界陶瓷史上连续烧造最长的窑口。至今陈炉仍保留着耀州窑古老原始的手工制作技艺,而铭记着陈炉古镇千年烧造历史的,是那些罐罐墙、瓷片路和层层叠叠状如蜂房的窑口,他们一同构成了耀州窑青色历史的年轮。

  如果说在丝绸之路上,一尊尊来自耀州窑的唐三彩演绎着那个时代的开放与繁华,那么千年不息的耀州窑炉火将铜川的青色历史照耀得异常灿烂和广远……

  这还是一块红色的土地。

  1933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铜川照金镇为中心,创建了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并在这里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在这里点燃了武装斗争的熊熊火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里还是一块黑色的土地。

  亿万年的历史变迁,亿万年的沧海桑田,亿万年的锤炼锻打,亿万年的水火交融,使这片土地蕴藏了巨大的黑色能量。

  在铜川的地下,埋藏着巨大的金属矿藏。现已探明的矿业资源涉及能源、金属、非金属等三大类,其中煤炭储量就达30多亿吨,优质石灰石储量10多亿吨,油页岩储量5亿吨。

  “五色”汇聚,注定这是一块风水宝地,自古就是一方龙脉圣土。

  铜川地处黄帝文化圈的核心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铜川已经有了最早的居民,他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这片充溢着灵性的土地上,流传着嫘祖、孟姜女、鬼谷子、彭祖......的传说。

  弥漫过春秋战国的硝烟,见证过大唐盛世的繁华……铜川从中华民族记忆的起点出发,用漫长的时间修炼着自己的外在和内心,不光留下了大美其中的山山水水,更留下了丰厚的历史与人文,向世界无言地传递着大美中华的雍容与气度。

  历史的车轮到了近代,铜川因黑色的煤而一举成名,黑色赋予这里腾飞的资本。
      2016年7月26日,铜川市委书记郭大为调研陕西方舟制药公司项目建设情况。

  煤魂 一煤独大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一五计划”推出的156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铜川王石凹煤矿位列其中。王石凹煤矿于1961年11月20日正式投产,年生产能力120万吨,是当时我国西北地区最早、最大的机械化竖井。

  1958年因其煤炭资源特性,铜川被撤县设市,成为当时除西安市以外全省唯一的省辖市。源源不断的“黑金”从地下挖出,成为这个城市GDP飞涨的加速引擎。建市以来,王石凹煤矿已累计生产原煤5亿多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五”期间,铜川的另一项重点工程耀县水泥厂也于1956年破土动工,建厂初期即有3条工艺线,年产500号普通硅酸盐水泥70万吨,当时被号称为“亚洲一号”。

  黑色产生集聚,黑色给铜川以荣耀。
       2016年6月27日,铜川市市长杨长亚调研项目建设。

  煤和水泥产业的创建,使重工业成为铜川经济发展的基调。陕西省铜川矿务局宣传部长李德强告诉本刊记者,计划经济时代,煤和水泥曾带给这座西北小城无限荣耀。

  但受计划经济时期“重生产、轻生活”“先治坡、后治窝”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挖煤卖资源、采石烧水泥”是铜川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常态模式。这种生产模式,给铜川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经济效益低下,发展水平滞后,下岗失业人员剧增,环境污染严重,社会问题凸显,城市发展一度陷入困境。“水是黑的,土地是黑的,空气是黑的!早些年,就连黑的水也已经枯竭!黑的土地已在塌陷!”一位当地上了年纪的村民如此感慨。

  “吃饭捂着碗,走路眯着眼,(露天)看电影打着伞”,成了铜川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铜川,变成了“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

  煤殇 因煤而殆

  2009年,一路“高歌猛进”的铜川“跌了个大跟头”。

  这一年,在国务院确定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中,铜川市位列其中。

 

  玉华诗韵

  在四大避暑胜地中,玉华宫是修建最晚、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帝王行宫,名列四大避暑胜地之首。唐太宗李世民曾在《玉华宫铭》中有“顺访峒山,锈芳金石。道光轩驾,声流姬迹”的赞词,把玉华山比作神仙住的崆峒山。

  铜川再一次站在了变迁的十字路口,因煤而兴,会不会因煤而殆?如何有效避免“矿竭城衰”,成为事关铜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选择。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复制。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摆脱原来的发展模式,走出“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成为铜川审视未来的最新命题。

  正当铜川在转型路上漫漫求索之时,国家层面的两个文件“点亮”了这座煤都前行的“路灯”——

  2009年,国务院将铜川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

  2013年铜川被列入全国第二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

  “循环经济”这条破解资源环境制约难题的新路子,一下子就开启了铜川“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之路。

  资源再生 从“地下”到“地上”

  “作为老矿区,不再生产一吨煤,这样的反差,让很多人都有一种不敢相信的感觉。矿井关闭那天,领导在台上哭,职工在台下哭,大家谁都不舍。”回忆起当天的场景,王石凹煤矿党委书记王芃湿润了眼眶。

  “在我们那个年代,能进煤矿当工人,那都是人人羡慕的事,谁能想到就这样停产关闭了。”今年57岁的矿工蒋铁成感慨地告诉记者。

  2015年王石凹煤矿被关闭了。“虽然矿关了,日子照样得过!我们结合矿井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打算将老矿区打造为工业遗址公园,光这个项目就能解决近4000人的转岗问题,带动2000多人的就业。”王鹏告诉记者。

  现在的王石凹,传来的不再是轰隆的机械声,而是年代感十足的前苏联歌曲;看到的不是从头黑到脚的煤矿工人,而是一个现代感十足的休闲花园。

  “我们搞工业遗址公园,不是让游客来简单的玩耍一下,而是要让他们得到很多启发,要让他们切身体验那个年代的‘工匠’精神。用科普理念来讲叫‘人人受益’。”铜川市委书记郭大为饶有兴趣的告诉记者。

  王石凹煤矿的关闭打开了铜川主政者的思路,铜川产业转型的步履日渐铿锵。与此同时,经过长时间筹备酝酿,一幅通过转型升级引领企业实现更大发展的蓝图一步步落地生根、扎实推进。

  面对政府大刀阔斧的治理措施,始建于1956年的当时亚洲第一大水泥厂——秦岭水泥厂,也不得不做出相应转变。该厂环保部部长向记者介绍,2011年至今,他们已累计投入7500余万元进行技术革新改造。

  “矿竭城衰”,这对于一个资源型城市来说,无疑是一个可怕的梦魇,时时考验着这个城市治理者的智慧。为避免沦落,铜川利用“十三五”的历史机遇期,奋力追赶超越、推进转型发展,奋力写就了转型铜川、美丽铜川、健康铜川、富裕铜川“四个铜川”的恢弘之作。

  六月的铜川,天蓝水绿、山花烂漫,草长莺飞,生机盎然。高耸入云的烟囱冒出雪白的蒸汽,与湛蓝的天空交相呼应,构成一幅唯美的云图,这是陕西美鑫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向蓝天交上的一份答卷。

 

  照金丹霞

  照金丹霞地质位于铜川市耀州区西北部石质山地峡谷区,以南北方过渡地带的丹霞景观为依托,拥有众多白垩纪宜君砾岩和凤凰山砾岩构成的石质山峰,沟溪纵横,山峦起伏,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兼具“华山之险”和“南山之秀”。景区丹霞地质公园地处鄂尔多斯盆地腹部的陕西渭北山地,以山地峡谷地貌景观、山区红军革命根据地旧址以及佛教文化资源为主体,以当地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幽静秀美的生态景观为辅衬。景区内具有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地质内涵,是国内外学界考察和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更是研究探讨中国南北自然环境产生差异原因及青藏高原演化和隆升机制的关键地带,是一处理想的地质科学研究场所。

  2009年12月18日,铜川市政府与陕西煤化集团和陕西有色集团三方签署了建设董家河航汽铝工业园区战略合作协议,初步规划用地面积10000亩,用于建设以“煤-电-铝”联产联营循环经济产业链为特色的董家河工业园区循环经济集群项目,预计集群项目将在2020年建成。届时,该项目将成为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先锋军。

  陕西铭帝铝业是园区循环产业项目之一。在企业铝材加工锻造车间,公司总经理王亚光告诉记者,他们使用的熔铝炉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烧嘴系统,同时配有热量循环吸收储热罐系统设备。“设备可以将排出的烟气热量进行循环再利用,可提高功效20%。一年下来,仅此一项就能节约近300万元的费用。”

  从兰州来此落户的陕西铭帝铝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亚军说,以往铜川产铝却不用铝,铝水直接做成铝锭外售。公司从事铝品深加工,当地铝厂可直接将铝水供给他们使用,无需再经过铝锭化水过程,节能节电,提高了利用率,还解决了就业问题。目前,公司538名员工绝大多数是铜川本地人。

  38岁的耀州区关庄镇墓坳村村民韩永平曾是一名煤矿工人,近年来煤炭行业不景气,他无奈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去年下半年,他来到位于铜川新区的陕西兴盛德药业公司成为车间工人,公司管吃管住,每月3000多元的收入能攒下一大半,他终于可以盘算着给家里盖一院新房。

  从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到社会转型和体制机制转型,铜川的转型是全方位的。”郭大为书记说。铜川的转型不仅在经济方面大刀阔斧,在文化旅游方面也是卓有成效。

  旅游重生 从1.0版到2.0版

  说到铜川人们会想到孙思邈“坐虎针龙”的传奇故事和“悬丝诊脉,妙术回生”的精湛医术。会想到一代书法宗师柳公权“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的故事和“颜筋柳骨”的遒劲笔锋。人们也自然会想到山水画宗师范宽“溪山行旅”的俊美画卷,还会想到哲学家傅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醒世箴言,史学家令狐德棻“如文史不存,何以鉴古今”的警世名言。铜川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成了新时期铜川转型发展文化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本和优势。
 

  药王故里

  北有扁鹊,南有孙思邈,中国药王孙思邈最后的隐居地,陕西省铜川市耀县城东,有一座被苍松翠柏掩映的山脉——药王山。南北朝时期,药王山就是佛教活动的胜地。唐代后期,道教因孙思邈的隐栖而渐次渗入,北宋徽宗敕额“静应庙”,加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孙思邈一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后世人们尊称他为“药王”,药王山便由此得名。药王山石刻遍及全山,除摩崖造像和历代名人题记外,还存有北魏以来造像碑石二百余通,摩崖石刻四十余尊,大者高达丈余,小者矮不盈尺,精美绝伦,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这一文化品牌,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文化旅游等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唯一性,是一座亟待开发的宝藏。

  2015年10月13日,第三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在铜川启幕。此次中医药文化节围绕“弘扬药王文化,促进转型发展”主题,响亮的将药王孙思邈这一铜川文化名片传送给了中外游客。“文化旅游产业对铜川转型发展的带动是多领域的,是一种长久的、持续的动力,完全符合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 铜川市市长杨长亚说。

  作为“药王”孙思邈的故里,铜川境内中草药品种共683种,野生药材总蕴含量达10万吨以上。以往,由于缺乏产业引导和中药深加工企业,这一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如今,铜川将中医药养生作为新兴主导产业培育,并以此为链条,衍生出中草药种植、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一批产业。

  在耀州区小丘镇移村占地700余亩的丹参种植园内,村民闫毅辉告诉记者,去年自己试着种了一亩丹参,净赚了近2000元,今年准备在自家的苹果园里再套种2.5亩。全村810户农户中,有170户在种植中草药,种植户人均收入突破万元。

  陕西上和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祥说,公司承担了铜川市部分药用植物规范化种植和科研基地建设,向农民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并以保护价统一收购药材推向市场。目前已累计带动包括220户贫困户在内的600多户农民,农户每亩地净收益在2000元以上。

  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铜川人在煤炭行业之外,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处。

  在耀州区石柱镇马咀村,一排排欧式风格的农家小院沿街而立,村子内外绿草如茵,不时有新人在这里拍摄婚纱照。45岁的乔金红告诉记者,自家去年开始做农家乐,旺季时每天的毛收入有2000多元,如今全家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村支书李云南告诉记者,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68万元。

  “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是‘乡村’,重点是农民,靠的是农民,最应该收益最应得到实惠的就是人民群众”。杨长亚市长的话语铿锵有力。

  从1958年因煤设市、走单一的矿产资源开发之路,到追求城市的绿色、全面、可持续发展,一路走来,铜川发展既受惠于资源,也在一段时期内受困于资源,而改革和创新赋予了不少铜川人善于发现的眼光,这就包含着对铜川大地蕴藏黑色“资源”的全面审视。如今,众多文化资源的挖掘、文化产品的提供、文化品牌的深入人心,正在助力铜川由“煤城”向休闲养生城市的华丽转身。

  铜川,正在恢复昔日的荣光。

 

  朱鹮戏水

  朱鹮(学名:Nipponia nippon)古称朱鹭、红朱鹭,朱鹮系东亚特有种。自1981年中国科学家在陕西汉中市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鹮种群以来,至2014年,中国朱鹮种群数量增至2000多只,其中野外种群数量突破1500多只,朱鹮的分布地域已经从陕西扩大到河南、浙江等地。2013年7月,中国秦岭以北朱鹮放飞仪式在铜川市沮河湿地举行,32只朱鹮陆续飞向天空,铜川成为秦岭以北朱鹮放飞的第一个实验区。目前,铜川已野外成功繁育幼鹮16只,在野外经常能观测到的朱鹮有50余只。云在蓝天,朱鹮当空,已成为大美铜川的新名片。

  朱鹮舞长天

  2013年7月,中国秦岭以北朱鹮放飞仪式在铜川市沮河湿地举行,32只朱鹮陆续飞向天空,铜川成为秦岭以北朱鹮放飞的第一个实验区。

  2014年4月,两只铜川籍小朱鹮破壳诞生。至此,“铜川籍”朱鹮已达16只。

  2015年4月,全国暨陕西省第34届“爱鸟周”活动启动仪式在铜川柳林林场举行,30只朱鹮再次放飞,野外种群得到补充。

  ……

  2016年春季,铜川朱鹮野外生存状况良好,野外自然繁殖小朱鹮14只。

 

  
      “东方宝石”朱鹮飞来的眷顾,见证着“煤城”铜川这座资源型城市加快转型的绿色足迹。

  2014年9月22日,时任省长的娄勤俭随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第三届中美省州长论坛作主题发言。在发言中,娄勤俭从讲述“煤城”铜川转型发展改善生态,使对环境要求苛刻的濒危鸟类朱鹮繁衍生息的成功实践切入,介绍了陕西利用清洁能源的做法和成效,对铜川近年来加快转型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显著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

  几个月来,家住南泉街六十多岁的胡友成老汉,距“水泥城”直线距离不足两公里,他对水泥企业的污染深有感受:“自耀县水泥厂上世纪五十年代建成以来,这一片水泥厂是越建越多,但污染确实让老百姓受不了,自从今年,区上开始拆这些水泥厂,这一停产,空气环境好多了,洗的衣服都敢晒了,人的呼吸也顺畅了。”

  近年来,铜川市恪守“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以资源型城市转型为统领,严格环境准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强拆除促淘汰、上工程促达标、抓减排促治理、把闸门促转型,用环境法律法规和产业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水泥行业是铜川市的支柱产业,铜川拿支柱产业开刀,“上大关小、治旋关立、集中锻烧、分散研磨”。

  铜川在2008年关闭拆除了秦岭水泥公司当年号称“亚洲一号”的4条25万吨、红旗水泥三厂的1条10万吨湿法窑生产线。

  2013年淘汰了5条直径3.0米以上的水泥磨机生产线。

  2008年,私营企业法人张全虎忍痛割爱,带头自行拆除了4台10万吨机立窑,时隔5年,又带头拆除了运行没几年的4台水泥磨机。

  从2013年起,铜川不再建设水泥生产线。

  2013年以来,铜川以 “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关闭了污染严重的100KA预焙电解槽330台,关闭了年产30万吨以下的煤矿。

  “水泥是铜川传统支柱产业,多年来为全省乃至全国作出了较大贡献。受大环境影响,水泥企业生产经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我们要适应新常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调整发展思路,在做强水泥产业方面下功夫,推动水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杨长亚满怀信心。

  今日铜川,重现蓝天,连续6年空气质量二级天数达300天以上。今日铜川,收获绿色,2013年,跃入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宜居生态示范城市之列,成为全国第二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

  2012年,铜川获得了陕西“省级园林城市”称号。

  2013年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2014年在陕西幸福城市、宜居城市排名中,铜川分别位居全省第二、第三。

  在2013年度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考核中被评为优秀格次,成为获此荣誉的7座城市之一。2015年3月,铜川成功跻身于“国家卫生城市”之列。
 

  美丽照金

  铜川照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隐匿在范宽《溪山行旅图》的雄浑山势里,标印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光荣史册里。近年来,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休闲旅游蓬勃发展的形势下,铜川照金紧抓机遇,秉承“红色即民生”“无伤痕开发”的发展理念,通过做活红色教育、做强红色旅游、做实红色民生等一些举措,让老区人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让红色精神焕发出时代光芒。目前,照金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国家级丹霞地质公园。2014年照金-香山景区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樊天祥摄)

  铜川的发展凝聚着历届主政者的智慧与心思,更凝聚着现任领导班子的勤勉和思考。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今天的铜川,经历了凤凰涅槃的锤炼锻打,正在用循环经济新跑道的加速引擎探索一条天蓝水碧,朱鹮戏水,中国康城、养生福地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或许这是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新路子。

  “十多年的转型之路很难走,但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如今尝到了甜头。铜川在生态环保的路上,会越走越坚定!”铜川市市委书记郭大为说。

  “优种”已经选定,“土壤”质量正在改良。转型正在为铜川赢得发展新机遇。“蓝天白云、山川美丽、令人向往”已经成为人们对铜川的新评价。

  铜川,这座生动而豪迈的城市,有过辉煌的过去,有过涅槃的履历,今天,勤劳智慧的铜川人正在用柳公权的“铁划银钩”塑造着一代又一代铜川人坚韧的性格。

  融汇着如画的山水和千年文化的脉动,今日铜川正以昂扬的姿态,与蓬勃着无限朝气的中国一起走向美好的明天!(图文/柴广翰  责编/刘川波)

    相关阅读
    • 最新发布
    • 热议焦点
    推荐图文
    • 暂未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