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间——蒙标成事迹系列报道读者反响摘选之十二
2025-11-25 07:00 来源:中国国情网
李佩山

作者李佩山给中铁十四局集团宣传骨干讲蒙标成事迹采写发表前前后后时的情景。 杨德政 摄
光阴似箭不能留,
三十春秋如挥手。
鞠躬尽瘁为人民,
泪雨佳节思挚友!
2025年10月1日前后,为纪念首位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追授“热爱新闻事业的模范通讯员”称号的原铁道部十四局修造厂工人蒙标成病逝30周年,我再次饱蘸热泪、整理出《生命的火焰》(——追授“热爱新闻事业的模范通讯员”)、《划过心灵的陨星》(——蒙标成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在寻找一颗星》(——访蒙标成的妻子安银花)和《让生命的火焰激情燃烧》(——蒙标成事迹采写发表的前前后后)4篇系列报道,在本媒体和众多网络平台发布后,又一次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反响,许多读者纷纷发表激情感言、评论和诗篇,现摘编少许分享给亲爱的读者朋友。

郭宽新
武警总部政治部保卫部原部长郭宽新在《生命的火焰读后感》一文中写道:读了作者李佩山采写的追记“热爱新闻事业的模范通讯员蒙标成”事迹的长篇通讯《生命的火焰》,我深为蒙标成同志爱岗敬业、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
特别是蒙标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孜孜不倦地坚持学习,锲而不舍、念念不忘他那篇没有写完的《筑路工人话住房》的稿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的精神难能可贵,值得人们认真地学习、继承和发扬。
联想到作者先前采写的《追记焦裕禄和他的母亲李星英》、追记为保卫国家财产英勇献身的青年工人何卫红事迹的长篇通讯《忠诚的人生》和《催人泪下的劳模夫妻情话》等作品,我都深受感动、鼓舞与鞭策!
作者以朴实无华的文风,把英模们鲜活生动的事迹奉献给了广大读者,感人至深,激人奋进。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几十年如一日旗帜鲜明地为英模而歌,矢志不渝地弘扬正能量。为此,我真诚地为作者点赞!

李佩山给中铁十四局集团宣传骨干讲蒙标成事迹写作时的情景。 杨德政 摄
安徽省淮南市读者吴树广在《金子何处不闪光》一文中写道:读完蒙标成的事迹,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位工人通讯员,为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执着不懈地追求,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放射出了耀眼的光芒。
蒙标成的闪光点,在于在平凡的岗位上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摆正了人生的航标,并为之努力拼搏,最终到达了胜利的彼岸。不是吗?一个每月只有几百元收入的普通工人,又要养家糊口,在家庭条件非常拮据的情况下,竟拿出几千元自费购买了微机、用于更好地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再次证明伟大寓于平凡之中。蒙标成是千千万万战斗在平凡岗位上的普通劳动者的楷模,是一块真正闪光的金子!
时下,有的人工作碌碌无为,怨天尤人,抱怨工作条件不利、“英雄无用武之地”,却不从自身找原因,最终一事无成;有的人有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却不珍惜,虚度光阴;有的人大权在握,却把它当作向党和人民索取的资本,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与人民背道而驰。这些人与行尸走肉又有什么区别?
诚然,有好的工作环境不失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走向成功的重要阶梯,但不是唯一的出路。路有千条,就看你如何选择。常言道,真金不怕火炼。蒙标成的一生风风雨雨,充满了坎坷,但他敢于向命运挑战,不怕风吹雨打、艰苦磨炼,才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分工不同,没有岗位高低,职位贵贱之分,是金子何处都闪光。愿我们都能像蒙标成那样,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发出应有的光和热。

周欣
中铁十四局第四工程公司员工周欣在《笔墨映丹心》一文中写道:笔墨映初心,银发续荣光。有一种坚守,无关岗位变迁;有一种热爱,跨越岁月长河。《生命的火焰》的作者李佩山,用40年光阴践行新闻人的使命,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将心血与热忱悉数倾注于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这份执着令人动容。
在工作岗位时,他是新闻阵地的坚定守护者,总是带着沉甸甸的责任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像蜜蜂一样辛勤地“采蜜”。或是为了塑造建设者先进群体,或是奔着追踪再现英雄本真,他常将自己关在屋内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地构思、撰写并反复打磨稿件,最终让《忠诚的人生》(——追记为保护国家财产英雄献身的青年工人何卫红)、《生命的火焰》(—追记热爱新闻事业的模范通讯员蒙标成)等不朽的作品,登上了许多中央、地方和行业主流媒体平台的重要位置,感动了全国成千上万的读者和听众,许许多多的人为他笔下的英雄,洒下了感动的泪水……
退休后的李佩山,也未曾放下手中的笔。即使离开了工作岗位,他依然痴心不改,心系党的宣传新闻事业,继续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他的笔尖书写过铁建人的奉献与坚守;他的文字,搭建起外界深入了解铁建人艰辛铸就辉煌的桥梁;他的心血、汗水和眼泪,凝结成一篇篇精品力作,树起了一座座巍峨的丰碑。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峥嵘岁月何惧风流。”为了党的新闻事业,为了弘扬人间正气,他壮志未酬誓不休,甘洒热血写春秋。也许,这就是对新闻人李佩山的最佳注脚,必将成为后来者心中追崇的最动人心魄的职业标杆!

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肖振邦的题词
浙江省宁波市费志峰在《平凡孕育着崇高》一文中写道:看了蒙标成的感人事迹,我禁不住心潮起伏:一位工人通讯员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了十几年,正要大展宏图时却不幸英年早逝。
蒙标成在艰苦的环境下初衷不改,在平凡的岗位上,出于对工作的热爱,对新闻报道的执着,在家庭困难、妻子待业的情况下,自费5000多元买了一台微机。他不图名,不为利,为企业改革呐喊,扩大企业知名度,为企业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在成绩的背后,充满了他辛勤的汗水。现今的报道有时过分向名人倾斜,锦上添花固然好,但雪中送炭更应提倡。蒙标成扎根基层深入一线,反映基层工人工作、学习、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实在难能可贵。
我们的国家正是由千千万万像蒙标成这样,在自己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辛勤劳作的人支撑着,他们是民族的脊梁。蒙标成的精神给我的感触很深,作为刚迈出大学校门的我,有些眼高手低,心中有不少不切实际的想法。但现在我明白了,要从小事做起,在平凡的小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磨炼自己的意志,热爱并干好自己的工作。从蒙标成身上,我学到了平凡中孕育着崇高这一深刻的道理。

孙娜
河北省邯郸市读者孙娜在《以真情动人 以精神育人》一文中写道:在河南党建网上读了报道蒙标成事迹的长篇通讯《生命的火焰》等系列报道,我顿感心里沉甸甸的,虽然跨越30年的沧海桑田,但是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作者对主人公蒙标成的无限深情。
在读者反响系列报道中,作者把“缅怀”写得特别有力量。开头那句“光阴似箭不能留,三十春秋如挥手”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时间的厚重感带出来了,再衔接先前整理发表的四篇系列报道背景,让读者立刻明白这份纪念不是偶然的感慨,而是作者对蒙标成30年的惦念。
更难得的是,作者没有把蒙标成塑造成遥远的“模范符号”,而是通过读者的激情感言、诗篇,让“热爱新闻事业的模范通讯员蒙标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变得鲜活可见,真实生动。这种通过读者反响来映现英模精神的写法,有时比直接歌颂更有感染力,也完全贴合党建宣传中“以真情动人、以精神育人”的底色。
作者是发掘和记录蒙标成事迹的亲历者,字里行间藏着其“在场感”太珍贵了。从“饱蘸热泪整理报道”的细节里,能感受到他不是在完成一篇文字,而是在延续对挚友、对榜样的纪念,这种“记录者即传承者”的视角,让蒙标成的精神能跨越30年还引发强烈共鸣,特别具有教育意义!

张建普
河南省滑县读者张建普在《为社会提供宝贵的精神食粮》一文中写道:近期读了作者李佩山关于基层业余通讯员蒙标成事迹的系列报道,我深为他热爱新闻事业,执着追求、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动。
诚然,每次读李佩山老师的作品,我都会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他采写的每一篇稿子都饱含深情,通过对许多先进人物事迹的生动报道,讴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岗位上优秀共产党人和普通劳动者无私无畏、忠诚担当、忘我奉献的家国情怀与精神风貌,展现了他们为党、为祖国、为人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崇高境界。
作为党报记者和宣传干部,李佩山用笔杆子记录时代变迁、讴歌奋斗者的辉煌业绩,其作品不仅是新闻报道,更是激励人心的精神火炬。青年工人何卫红为保护国家财产光荣牺牲,体现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大无畏英勇精神;王培君舍小家为大家,在祖国铁路建设中表现出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
尤其在2025年5月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逝世61周年之际,李佩山通过深入挖掘采写的追记焦裕禄和他的母亲李星英的纪实作品:《这是娘最后一次来看你》,在众多媒体发表以后,感动了全国许许多多的读者朋友。追根溯源,良好的家风,母亲的影响,英雄的传承,才铸就了一代楷模焦裕禄!
李佩山老师退休后仍笔耕不辍,这不仅是一种个人选择,更是一种信仰坚守与老黄牛精神的体现:他以新闻人的良知,继续为社会提供宝贵的精神食粮;他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在年逾花甲之年依然继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以文化传承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弘扬着铁路建设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

时任铁道部十四局党委副书记彭树贵(右一)和局机关员工观看蒙标成事迹展
这种“奋发向上、退而不休”的姿态,正是新时代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李佩山笔下那些杰出的英模人物,虽然身处不同年代、领域和岗位,但他们共同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和普通劳动者的核心价值观。他一如既往地用默默耕耘、艰苦劳作的方式,在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上,筑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或许,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日复一日的坚守,书写了最动人的时代篇章;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时代的灯塔,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此,我真心诚意地向所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致敬!向“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老黄牛”李佩山致敬!
当年的青年诗人、词作家杜晓言,在为蒙标成创作的《三十五个年轮》的歌词中这样写道:“……你心中有一块笔耕的田,播种的脚步走得是那样远;那一石激击千重浪的稿件,是鼓荡企业远航的风帆;三十五个年轮像一首精悍的诗篇,永远铭刻在我们心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