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这样一个大写的“人”——蒙标成事迹系列报道读者反响摘选之四
2025-10-17 19:22 来源:中国国情网
李佩山
蒙标成
光阴似箭不能留,
三十春秋如挥手。
鞠躬尽瘁为人民,
泪雨佳节思挚友!
2025年10月1日前后,为纪念首位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追授“热爱新闻事业的模范通讯员”称号的原铁道部十四局修造厂工人蒙标成病逝30周年,我再次饱蘸热泪、整理出《生命的火焰》(——追授“热爱新闻事业的模范通讯员”)、《划过心灵的陨星》(——蒙标成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在寻找一颗星》(——访蒙标成的妻子安银花)和《让生命的火焰激情燃烧》(——蒙标成事迹采写发表的前前后后)4篇系列报道,在本媒体和众多网络平台发布后,又一次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反响,许多读者纷纷发表激情感言、评论和诗篇,现摘编少许分享给亲爱的读者朋友。
娄纪领
河南省兰考县原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高级农艺师娄纪领:蒙标成已成为我国新闻战线上一颗耀眼的明星。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作者李佩山就是拨去覆盖在金子上的泥土,或是拭去蒙在金子上的灰尘的那个人,是他通过深入地挖掘,才使这块宝贵的真金问世并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读了媒体发布的关于蒙标成同志的系列报道,我深有感触地体会到:虽然蒙标成的事迹非常典型,极具正能量,不愧为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楷模,但是千里马仍需伯乐去发现,英雄模范人物也需有人去发掘和宣传。如若不是作者倾注心血与激情的高质量的深度报道,蒙标成这块熠熠发光的真金不知道要蒙尘多久,或者根本就进入不了人们的视线。不管怎么说,在塑造蒙标成这个先进典型的过程中,作者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付出的艰辛也是不可埋没的!
李敏
山东省烟台市读者李敏:蒙标成作为一名基层业余通讯员,却以新闻报道工作为己任,在工余时间用大量精力宣传身边的人和事,为内鼓士气、外扬名气、弘扬正气、推动本厂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为平凡而伟大的蒙标成的事迹深深感动的同时,我非常感谢《生命的火焰》等系列报道的作者李佩山,是他用满腔热情挖掘、采写、报道了蒙标成这个先进典型。不然,全国能有几人知道蒙标成这个基层最不起眼“英雄”的感人事迹?蒙标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5岁,实在令人痛惜!
然而,蒙标成又是幸运的,生命中遇到了重情重义、锲而不舍的作者李佩山同志。尽管困难重重,但最终使他的事迹传遍了神州大地,精神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死去的是躯壳,不死的是灵魂,蒙标成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
作者李佩山给中铁十四局的宣传骨干讲《生命的火焰》采写发表始末
安徽省阜阳市读者董志军在《生命的真谛》一文中写道:蒙标成在短暂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一行执着追求的足迹。他对生命的理解,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让我们新一代筑路工明白了生命的真谛。
蒙标成在散文《男人》中写道:“作为男人,就该担当起生活的全部责任,就得拼命工作,顽强奋斗;你得成才立业,对社会有所作为……无论事业受挫、生活不顺或感情失意,都不能让它们把你淹没,都得坚韧不拔地追求下去……”
这,或许就是他对人生的真切感悟吧。在当今时代,科技发达,呼唤人才,我们更应正确地把握人生,积极进取,像蒙标成那样,对事业执着追求,对人民无限忠诚,对社会乐于奉献!
中铁十四局的宣传骨干正聚精会神地听李佩山讲《生命的火焰》采写发表始末。 杨德政 摄
一位作家说过:“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得对自己的事业有一种执着的信念。”蒙标成就是靠这样执着的信念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为了宣传企业写好新闻,他付出了许多、许多。就是在身患绝症时,他也毫不动摇自己的信念,依然坚持读书、看报、牵挂那篇没有完成的报道。他把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感悟,融进了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中,深刻地为我们释义了生命的真谛。
时下,在社会上,尤其是在我们青年人中,一些人和蒙标成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把生命的真谛狭隘地理解为吃喝玩乐,追求享受,崇尚拜金主义,他们认为:人生在世,就是享乐,事业、前途都是不实在的,唯有及时行乐,才不枉活一生。这些人曲解了生命的真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他们必将落后于社会,落伍于时代,被历史所淘汰。
时代呼唤强者,呼唤千千万万个像蒙标成那样对事业执着追求的人。蒙标成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去追求、去拼搏、去奋进!
张勇
中冶华南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办公室(党委办公室、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张勇在《做这样一个大写的“人”》一文中写道:三十五载何其短暂,带着几多甘苦、几多遗憾,蒙标成走了。走得那么匆忙、那么突然、那么令人心痛。尽管他自己是那样的不甘心,人们也不愿相信这残酷的事实,但他还是静静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痴爱的新闻事业。撇下贤妻爱女,留下一台新买的电脑,还有那一篇篇浸透他心血、汗水和智慧的稿件……
看过蒙标成的事迹,我心潮起伏难平。像是有什么东西堵在胸口,一种如《命运交响曲》般的情调在心底回旋萦绕…有个声音在耳边回响:“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很显然,这“死了”与“活着”指的是那让现代人日益惶恐的东西——精神!
时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为蒙标成的题词
什么是精神?为着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追求,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衣带渐宽终不悔”,就是一种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一种精神!为国家民族和集体利益,舍身忘己、无私奉献,是一种人格境界,更是一种精神!
当今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滑坡、价值体系的混乱难免。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一如“美酒加咖啡”的“文化快餐”,十分合乎一些人的口味。许多“精神贵族”也在这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里迷惘和失落。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通讯员,蒙标成对事业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对工作高度热忱、任劳任怨,他的敬业爱岗精神;他用手中的笔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的主人翁精神;他省吃俭用花费五千多元购置工作电脑的现代意识,等等。这些是否会令那些人感到汗颜呢?
就我自己来说,曾在工班干了一年小工,扛过几袋水泥,磨了一手老茧,便慨叹:“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在风来雨去的日子里,计算着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整日自怨自艾、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混日子。和蒙标成一对照,真真让人无地自容啊!
古人云:“知耻近乎勇”。我们必须有信心和勇气走出精神的困顿与迷惘,找回做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振奋精神,重铸信念,全靠我们自己。“胜人者力,自胜者强”。从这个意义上讲,蒙标成无疑是一个强者!一个英雄!
蒙标成之歌《三十五个年轮》
一个人做人的境界,并非取决于他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也不在于他是腰缠万贯,还是家徒四壁。如果他有信仰,有精神,勤恳踏实地工作,锲而不舍地追求,对社会对他人无私奉献,尽自己所能,发一分热,放一点光,从而体现自己做人的价值与尊严,那么,他的人生自当无怨无悔,他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蒙标成无疑是这样一个大写的“人”。我们大家也要努力做这样一个大写的“人”。
中铁十四局集团海外公司设备物资部原部长陈进生在《俯首甘为孺子牛》一文中写道: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为金钱?为家庭?为社会?读了《生命的火焰》这篇感人肺腑的长篇通讯,使我懂得了人活着,只有具有崇高的人生追求,才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蒙标成用自己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壮丽之歌:敬业如痴,爱岗如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就是蒙标成的人生追求,这就是一个普通工人通讯员的可贵之处。
观看蒙标成事迹展的人流如潮(左蹲男士为陈进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采写稿件,蒙标成跋山涉水,上工地,下隧道,含辛茹苦,辛勤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果实。年仅35岁的他,就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人民铁道》报等新闻单位发表稿件180 多篇。他用《班长,如何用好奖金分配权》《职工家庭消费如何是好》等优秀作品为国家、集体、职工群众分忧解难,献计献策。他用自己的笔引导人,鼓舞人,塑造美好的心灵,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死神降临时,他没有后悔,更没有恐惧,而是从容镇静,坚持读书看报,渴望完成那篇未完成的《筑路工人话住房》的稿子。蒙标成没有来得及用他刚买的那台386型微机去完成那篇刚开了头的稿子就走了,但他却写下了光辉人生。
“俯首甘为孺子牛”。蒙标成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通讯员,能以国家振兴、民族兴旺为己任,不为名、不为利,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拼搏奋斗。这就是新时代的“孺子牛”精神。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敬业爱岗,无私奉献,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那么我们的工作效率就会大大提高,经济发展就会更快、更稳;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就会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