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奉献精神激励人心,《撼人心魄的劳模夫妻情话》引发热议。
2025-08-29 11:47 来源:中国国情网
李佩山 综述
主人公王培君(中)在朔黄铁路东风隧道掌子面检查指导施工
我采写的长篇通讯《撼人心魄的劳模夫妻情话》,自2025年8月中旬在河南党建网、今日头条、今日报道网、中国国情网、顶端新闻、河南传媒网、百度、大象新闻、搜狐新闻、企业观察、网易新闻等媒体发布以来,许多读者纷纷发表激情感言和评论,盛赞通讯的主人公王培君和他的妻子马振兰,称新时代需要伟大的奉献精神。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建筑施工教研室主任、原铁道兵七师三十三团战友余开华:李佩山战友的报道《劳模夫妻的情话催人泪下》,我反复读了许多遍。这是昔日铁道兵埋在钢轨下的誓言,是一个铁道兵家庭悲壮的家国情怀。每一次,目光掠过那些用钢轨、泪水与坚守写就的字句,内心依旧难以平静,仿佛又一次被拉回了那片铁道兵们曾共同奋斗过的热土,听见了隧道里隆隆的风枪声,看见了营房外望眼欲穿的军属身影。
作为铁道兵战友,我见证过太多类似的牺牲,但王培君与马振兰的故事,依然以其极致的纯粹与沉重,深深地刺痛并震撼了我。佩山战友的笔触是克制的,他忠实地记录下一个妻子的哭诉与一个丈夫的沉默,却让一种磅礴如山、坚韧如水的力量穿透纸背,叩击人心。我深知,他所记录的,远不止一个家庭的辛酸与荣光。那是一代铁道兵及其家庭的精神缩影,是共和国成长脊梁上一段沉默而坚硬的骨节。
余开华
王培君与马振兰的故事,是一部用钢轨与泪水写就的微型史诗:他用肩膀扛起“逢山凿路”的誓言,她用孤独守望点亮“舍家为国”的灯盏;他缺席了孩子的成长,却为共和国铺就成长的轨道;她的泪水浸透小家账本,却汇入大国崛起的洪流。当复兴号列车呼啸穿过平型关隧道,我们听见历史深处的回声:每一寸钢轨的延伸,都是对“被反锁童年”的救赎;每一次汽笛的长鸣,都是对“荒野母亲”的告慰。他们所作出的牺牲,共和国的史册应当铭记;他们的精神,时代的列车当永久承载。
这些故事不应随着钢轨的延伸而被遗忘,那种“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魂,更应在当下被解读、被传承。正是这份共鸣与责任,驱使我在深读此文受感召之际,在佩山战友翔实报道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一次精神的解码。我试图将那些散落在岁月里的闪光碎片:一次缺席的分娩、一床摞满补丁的军被、一碗滚烫的饺子、一声被门隔断的哭喊等等,重新拼凑成一幅完整的精神图谱。这,正是铁道兵精神最悲壮而崇高的现代性完成——以个体之痛铸就时代之进,用小家之亏成就大国之盈。
这篇作品没有华丽的情话,却写得非常细腻生动。王培君夫妇的故事里藏着最动人的坚守——他把心交给铁路建设,她把苦嚼碎咽进肚里,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一个家。那些委屈的泪水、无奈的叹息,还有藏在抱怨背后的心疼,都让人为之动容。感谢佩山战友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这对夫妻的苦辣酸甜,让我们看到荣誉勋章的背后,不仅有奋斗者的汗水,更有家人默默地付出。这不是评论,更像是一次隔空的致敬与对话。这样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看到,我真诚地向所有为事业奋斗、为家庭坚守、为祖国奉献的前进之路默默铺下基石的无名英雄们致敬!
王磐德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山东画院副院长王磐德:读了《撼人心魄的劳模夫妻情话》一文,我深为军人丈夫王培君的责任与担当,妻子马振兰的委屈与理解所感动。丈夫的每一点成绩的背后,都有默默无闻妻子的牺牲和付出。祖国的建设和社会的进步,都是与铁道兵的无私奉献分不开的。他们的一生让人敬佩,我真诚地向老一代铁道兵学习致敬!
河南省兰考县供销合作社原修志办公室主任张树荣:《撼人心魄的劳模夫妻情话》,只看这篇题目就十分吸引人,我忍不住要打开看看。它就像磁铁吸引住了眼球,我不由自主地一口气连续看了好几遍,还觉得不过瘾。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像拉家常似的让王培君、马振兰这对模范夫妻的形象跃然纸上。
通过他们夫妻与李佩山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了王培君之所以能成为山东省劳动模范,那是他多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和工友们一起流血流汗干出来。他的妻子生孩子,他不能陪在她的身边,马振兰一个人步行10多里去医院分娩,孩子险些生在大路上,一直到孩子半岁了,他才趁出差路过到家里看了看。
张树荣
大孩子出生他不在身边也就算了,可二孩子出生时马振兰拖着不到3岁的女儿,挺着大肚子到部队找他,好让他尽一尽丈夫的职责。可他仍然是以工作为重,不但没有亲自到火车站去接,而且直到天黑才从工地上回去。生完老二后的第54天,王培君因为工作繁忙,仅把她们娘仨送上火车,让马振兰扯着大的、抱着小的,回到了农村老家。
一个女人生孩子能有几次?更何况生孩子等于是在鬼门关里闯一回。马振兰作为妻子,毫无怨言地接受了他的“以工作为重!”看到这里,我深深地感到马振兰的不容易。她是作了多么大的牺牲才换来了丈夫的一心为公,王培君的军功章有一多半应该是马振兰的!
马振兰1976年随了军,农转非吃上了商品粮,终于结束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一家人团聚了。然而,新的苦难才刚刚开始。马振兰被安排在15里外的皮革厂工作,因俩孩子小,当地没有幼儿园,上班又不能带孩子,用她的话说,在农村时孩子们是有娘没爹,到部队却成了既没爹又没娘没人管的孩子,几次因玩火玩雷管险些丧命……
看到这里,任何人都会为他们夫妻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王培君幼年丧母,是父亲一人又当爹又当娘的拉扯他们兄弟俩长大成人。可在他父亲病危时,多么希望儿子回来见上一面呀!王培君却因工作忙得抽不开身,让妻儿回乡替他尽孝送终。他的心不痛吗?这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巨大悲痛!
我深深地被王培君的精神所感动。这样的好同志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的繁荣昌盛所作出的贡献,可以说是感天地泣鬼神!由此可见,他之所以能从一名普通的战士成长为团级干部,后来转业后成了中铁十四局的局长,这里面他洒下了多少汗水,牺牲了多少个人利益,由此可见一斑。他能成为山东省的劳动模范是实至名归,理所应当!
通过李佩山同志情真意切地讲述,让我们看到了英雄的铁道兵是一支了不起的部队,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打硬仗,敢吃天下苦,造福全人类!为这支英雄的部队歌唱吧,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条条高速路,无数个隧道哪能快速建成通车?向英雄的铁道兵致敬!向英雄的劳动模范王培君和他的妻子马振兰夫妇学习致敬!
宋振海
军旅老兵、原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副院长宋振海:修铁路,打隧道,建大桥,哪里艰苦,哪里就有铁道兵。难啃的硬骨头,都是铁道兵上。《撼人心魄的劳模夫妻情话》这篇文章写得好,王培君不愧是值得尊敬的老一辈铁道兵的优秀代表!
谈起铁道兵,功绩、荣誉、尊敬伴随着艰苦、流动和泪水,让人五味杂陈。在那个艰苦落后、百废待兴的年代,英雄的铁道兵,支撑了绝大部分的国家战略工程和大型国家重点工程,为新中国的建设付出沉重的代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了不朽的业绩,打造了举世闻名的铁道兵精神,可歌可泣!
有一次我去新疆,还专门和老铁道兵去遥远的荒野沙漠,看望埋在那里的铁道兵战友,敬献花篮、鞠躬悼念、行军礼道别,大家都是热泪盈眶。老铁道兵读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嘴里念叨着,战友啊,可能这是最后来看你们了,场面极度感人。勇往直前铁道兵,青山处处埋忠骨。铁道兵精神永放光芒!
山东省菏泽市军转干部、原铁道兵一师机关门诊部军医王慕习:读了《撼人心魄的劳模夫妻情话》,不由得让我这个曾经的铁道兵老战士激动万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王培君和马振兰夫妻的话,充分地表达和真实地再现了当年铁道兵指战员和随军家属的工作及生活状况,代表了广大铁道兵战友和军嫂的共同心声。为了早日把祖国山河织上铁路网,广大指战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风餐露宿,沐雨栉风”,没日没夜的拼搏奋斗在施工第一线,舍小家为大家的模范事迹比比皆是,层出不穷。
军人的妻子,尤其是军官的妻子,是令人尤其是年轻妇女们无比羡慕的身份。军嫂,甚至有人私下里称她们为“官太太”。在这鲜亮的光环下,又有谁真正地知道这一身份让她们比常人做出了更大的牺牲和更多的付出,又有谁真正地体会到这一身份让她们忍受了多么大的委屈,流下了多么辛酸的泪水。
王慕习
王培君和马振兰夫妻的模范事迹确实可歌可泣,十分感人。他们是当年铁道兵战士和随军家属的杰出代表,他们在我国经济尚不发达、各方面条件还很落后的情况下,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拼搏进取,为祖国的铁路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垂青史,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也不会忘记。他们顾大局识大体,舍小家为大家的献身精神和困难面前不低头,天大困难自己扛,从不给组织添麻烦的品德,是值得人们永远学习的!
当今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条件都有了很大地改善。但是,当人们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坐上奔驰的列车去拓展业务、探亲访友甚或是旅游观光的时候,大家可曾记得当年为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做出巨大牺牲并奠定坚实基础的铁道兵广大指战员,是八千多铁道兵烈士为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捐躯,是许许多多的像王培君马振兰夫妇那样的铁道兵战士和军嫂的无私奉献,才成就了今天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才使人们享受上了这舒适便捷的铁路交通。
是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劳动条件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善,劳动强度也有了很大的降低,但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并没有过时,它仍然是我们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法宝,年轻的人们决不可忘记过去,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把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和繁荣。
这篇文章的发表,不仅是对当年铁道兵生活的回忆和对英雄模范人物的赞颂,对年轻的一代来说,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其在社会中产生的正能量将是不可估量的,为此,我要真诚地为这篇文章点赞喝彩!
张晓丽
山西省太原市读者张晓丽:今天,我静下心来,拜读了作者李佩山的文章《劳模夫妻的情话催人泪下》,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在以前那个艰苦的年代,许多妻子自立自强。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她们默默无闻地承担起照顾老人、抚养孩子的家庭重任,确实都很不容易。王培君夫妇的事迹感人至深,让人落泪,令人肃然起敬。
现在,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仍然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作为一名妻子,要以马振兰阿姨为榜样,做家庭的坚强后盾,支持丈夫为事业打拼,力争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多做贡献!
《中国保尔——吴运铎》系列著作的著名作家赵长安
高级编辑,原《工人日报》编委、中国工人出版社副总编辑赵长安:《可贵的奉献精神》,当革命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怎么办?是毅然抛弃个人私利,服从革命利益,还是置党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这是对一个革命者的严峻考验。王培君和马振兰夫妻为我们做了精彩的“答卷”。
王培君和马振兰是一对具有高尚革命道德情操的恩爱夫妻。在结婚21年里,马振兰在人生的道路上,饱尝了苦、辣、酸、咸,经受了许许多多磨难,但她没有退缩, 以中国妇女勤劳、俭朴、忠实、持重的道德品质,迎着生活重担的挑战,全身心地支持丈夫的工作。王培君,这个铁路建设者,不愧为党培养出来的优秀党员,我们事业的脊梁。他一事当前,首先想到的是党、国家、他人,只要是党交给的工作任务,他克己奉公,不讲任何条件,坚决地去完成。在他个人的词典里,从没有“困难”二字。为了祖国的铁路延伸,他们夫妻宁愿家庭、孩子受苦受累,宁愿个人流血流汗,乃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也毫无怨言。他们,是建造我们共和国大厦平凡而又光辉的典范。
然而,在我们的队伍里,也有一些夫妻,两人互不理解,一个拉另一个的后腿,工作不思进取,上下班优哉游哉,什么党的事业,国家的利益,个人的前途,全置之脑后,整天卿卿我我,打着个人的小算盘。一旦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发生了矛盾,便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甚至作出不理智的选择。请这些同志认真读一读这篇报道,你们与王培君夫妻有哪些差距,读了他们的事迹,你们内心不感到愧疚吗?
当前我们就是要大力提倡王培君夫妻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精神财富。特别要大力提倡王培君和马振兰夫妇识大体、顾大局、处处以革命利益为重、“小家”服从“大家”的崇高思想,愿我们每一个同志都能把这种思想发扬光大,为我们祖国献身,为我们民族争光。
由纪云
山东老年大学书法班学员由纪云:我虽然已经年纪较大了,说话有时候会前言不搭后语,但是看完李佩山老师的通讯《撼人心魄的劳模夫妻情话》,深深地感动了我的心,还是禁不住想说几句:这是一篇充满家国情怀,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激人奋进的好文章。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英雄的铁道兵精神和王培君夫妇无私奉献的精神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希望有更多的人读到这样充满正能量的文章,以从中吸取智慧和力量,为祖国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
济南的夏天是上蒸下煮的热,夏末秋初仍暑气未消,许多退了休的人都去海边城市避暑,赏美景、品美食、纳清凉。但这些地方却找不见李老师的身影,他仍在默默地谱写那些为国为民做出显著贡献的英雄们的事迹。我真诚希望李老师在为人民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同时,注意保重自己的身体!
尹程起
河南省周口市商务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一级调研员 尹程起:《撼人心魄的劳模夫妻情话》这篇通讯,通过劳模和他妻子与作者的对话,反映了主人公夫妇无私奉献的精神,实录了妻子对丈夫奉献、丈夫对祖国奉献的心里话,透视了一对恩爱夫妻高尚的思想境界和中华民族英雄儿女特有的传统美德,既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又有浓厚的人情味。
此文改变通讯体裁的一般写法,采用对话的形式,尽管内容在时间上跨越20余年,在地理上从山东写到山西,但都纳入一席谈话中,显得集中、连贯、紧凑,似红线串珠,富有特色,颇具可读性。
文章通俗感人,对话自然流畅。许多家常式的白描,娓娓道来,使人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读后催人落泪,感人至深,令人难忘。
孔令气
河南省兰考县军转干部、县残联原理事长孔令气:深夜,我一口气拜读了作者李佩山在网上推出的人物通讯《撼人心魄的劳模夫妻情话》。尽管这是30多年前采写的新闻力作,但今天读来仍然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激人奋进!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作者摒弃对先进典型随意拔高、渲染、夸张的笔触,采用返璞归真的写作手法、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以对话形式表达、传递文中人物的真情实感,自然展示主人翁丰富的内心世界。
从夫妻娓娓道来的情话中,人们看到劳模王培君新婚第五天,便执意返回部队组织隧道施工。他多次往返经过故乡,却难得回家一趟。他把父亲病危的电报揣在兜里,继续留在施工现场。他对自家的事情很少顾及,但对职工的安危冷暖却时刻挂在心上。他热心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多次拒收礼金礼品,从不图报答。他爱孩子,爱家庭,有着常人的七情六欲,并非不食人间烟火……
如此种种,都不是作者故意杜撰的故事情节,而是王培君夫妇的亲力亲为及其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白。通过这些不假雕琢的白描,一位令人信服、敬佩的英模人物形象,便活灵活现地矗立在世人面前。面对物欲横流的浮躁乱象,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在神州大地上涌现出更多王培君式立党为公、脚踏实地、两袖清风的人民公仆和干部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