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焦点网谈 >

  

寿险销售误导连连 存单保单为何屡屡“随心变”?

2012-03-15 15:3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3月15日电(记者王涛、陈爱平)无论是消费者存单变保单,还是被投连险分红的噱头所误导,寿险销售误导都成为老百姓深恶痛绝的现象。治理销售误导也成为今年保险监管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

    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日前表示,销售误导等问题可能动摇行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根基,治理销售误导成为防范行业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存单变保单”成销售误导关键字眼

    在日常生活中,存单变保单成为经常发生的销售误导情况之一,而老年人则成为销售误导的重点对象。主要原因在于银保业务员片面夸大分红型保险产品的收益水平,而不讲明退保费用、现金价值和费用扣除等关键要素。

    “现在银行存款利息很低,我们有一款产品,和存款没啥区别,而且利息更高。”上海某中学的一位退休的高级教师刘老师去年到银行存款时,被工作人员“善意”地提醒:在如今负利率的情况下,存款显然是不合算的。

    起初刘老师并不以为意,直到当儿子刘某看到了那份保单之后,才发现自己被“忽悠”了。这款产品如果是放在20年的时间里来看,的确是和存款没什么分别,而且可能收益更高,但如果想提前支取,那损失可就大了,因为保险产品提前支取只能获得现金价值。显然这份保单和工作人员所说的存款功能无法划等号。

    “维权”之路并不平坦,银行和保险公司互相推诿扯皮,不肯承认这一事实。“我父母也算是高级知识分子,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些普通的老年人。”刘先生表示,根据其了解的情况,这种销售误导现象主要发生在居民小区附近的银行网点中,目标主要是中老年人,而相对应以年轻人为主的商务区附近的银行网点这类情况就比较少。

    其实,诸如此类“存单”变“保单”的销售误导案例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在保险公司与保险消费者“误会”越来越多的背景下,销售误导一直以来成为保险行业的顽疾,这不仅对消费者造成伤害,也让保险行业社会形象大打折扣。   

    存单保单为何屡屡“随心变”?

    存单保单为何能屡屡“随心变”?业内人士认为,这既有消费者认知能力上的差异,也存在保险行业内不规范的因素。

    复旦大学保险系主任徐文虎教授表示,一般“存款变保单”主要发生在银保渠道,受害者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因为消费者对银行的盲目信任。此外,老人在风险的识别能力方面也往往较弱。

    “消费者总是希望自己的财产能够不断增值,在诱惑面前往往容易忽略高风险。”一位保险业内人士则认为,消费者听到虚高的收益率就冲动的心理往往被销售人员所利用。

    不过,保险业务人员素质不高也是误导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业内人士指出,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在销售过程片面夸大产品的收益率,并承诺保证本金,却未提示风险,特别是退保风险。

    例如,某款包括固定收益+分红收益的保险产品被吹得天花乱坠,但仔细看保单明细才发现,高收益率的保险产品其实都是存续5年或10年的总收益率,所谓的收益主要是分红,但是在如今这样的市场形势下,很难保证到期后能否取得产品承诺的收益,风险要远高于普通理财产品。

    此外,银保渠道是保险公司销售的重要渠道之一,而在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这项合作中,银行尤其是大银行处于强势地位,导致保险公司成本抬升。

 

    “其实羊毛出在羊身上,产品销售只有到了一定的规模,中间的费用成本才能打平,那就不排除少数管理不严格的保险公司个别销售人员进行销售误导。”一位监管人士表示。   

    多渠道保障储蓄理财安全

    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在储蓄过程中要“坚定立场”“擦亮双眼”,防止被忽悠。降低误导销售除了要加强消费者教育之外,还要加强对保险公司从业人员的监管和保险行业的自律。

    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副秘书长顾孝乐表示,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上应该回归保险的本源,更多强调保险的保障功能,而不是投资功能。老百姓在理财时也应关注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保障还是投资。

    徐文虎教授认为,保险行业还应提升保险代理人的专业素质和个人的职业道德,降低销售误导的动因是减少销售误导的一个关键因素。从消费者个人来说,应擦亮双眼,提高识别能力,而在遭到误导时也要注意保留证据维护自身权益。

    一位监管人士表示,对于消费者的投诉,监管部门一般会第一时间向双方取证,而刻意的销售误导往往难以取证,因此消费者自身应注意留存证据。

    针对治理寿险“销售误导”,上海保监局前不久刚刚宣布将“多管齐下”围堵行业“害群之马”,一是要求行业加强寿险窗口服务的规范性和标准化;二是建立消费者风险承受能力测试制度,对60岁以上人员强制实行风险压力测试,增强销售的合理性;三是继续完善保险营销员分级分类考试培训制度;四是建立销售误导责任追究机制,实行新型寿险产品的销售犹豫期以及电话回访制度,及时纠错销售瑕疵。

    相关阅读
    • 最新发布
    • 热议焦点
    推荐图文
    • 暂未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