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国情调研 >

  

河南武陟原阳稻区种稻难 近20万亩稻田改种玉米

2011-12-31 18:29    来源:





  

  我省沿黄武陟原阳稻区种稻难调查 近20万亩稻田改种玉米

  (记者 李黎祥) 在水稻收割季节,记者来到我省沿黄武陟、原阳稻区采访,广袤的田野上辛勤劳作的农民随处可见。

  10月28日,在武陟县詹店镇何东营村,记者沿人民胜利渠一路北上,只见一男子正在收获过玉米的地里整茬。他叫何小中,今年56岁,儿女均在外打工。由于种水稻劳动强度大,他放弃了已种植20多年的水稻,改种玉米。据他讲,种玉米只用浇两次水就行了,而种水稻,自插秧到收割要浇7至8遍水,打好几遍药,特别是插秧,需要在一到两天内插完,而一个壮劳力一天才能插一亩,不得已还得请人。他说,他已有七八年不种水稻了。

  何东营村村民何老根和何希州稻田里的水稻长势不错,马上就要收割了。他们说,之所以没有种玉米,是因为这里地势太低。玉米是旱作物,经不住淹。种地只是顾个口粮,花钱要靠打工。会开推土机的何希州,打工一个月能挣3000元。他诙谐地说:“打一个月工,比种两年田还强。”

  詹店镇魏庄村村支书魏中计告诉记者,他们村总共1100多口人,常年在外打工的有400到600人,均是青壮年,由于种水稻投劳大,他们村10年前水稻种植面积为300多亩,现在只有100多亩。

  离开詹店镇,记者来到该县乔庙乡,该乡冯丈村村支书丁恒昌说,劳动力外出打工是种稻难的一个原因,但最重要的是水。种植水稻时间性强,晚插几天秧,就会造成减产。而这几年由于引水量小,加上最需要用水的时候不一定能来水,老百姓交水费的积极性就不高;而收不到水费水利管理部门就不放水,造成用水上的恶性循环。

  据介绍,武陟、原阳两个县的稻区,原来都是盐碱低洼地,种一葫芦打两瓢。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两县开始种植水稻以来,由于是引黄河水浇灌,富含多种有机物质的黄河水,不仅浇灌出了口感好、营养价值高、非常有利于人体吸收的弱碱性水稻,解决了当地农民的温饱问题,成为他们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而且经过黄河泥沙的淤积,改善了当地的土壤结构。原阳大米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米”,其实就是由黄河水浇灌的、经过黄河泥沙淤积而改善了土壤结构的盐碱地上长出的。因此,种植水稻对稻区的农民而言自然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但由于黄河来水量小和青壮年外出打工等原因,几年来稻区的稻田面积出现了大幅下滑。据武陟县农业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县水稻种植面积最多时将近10万亩,而现在只有6万多亩。原阳县农业部门提供的数字是:该县水稻种植面积最多时达40多万亩,而目前只有26万多亩。这说明,两县的近20万亩稻田改种了玉米等其他农作物。

    • 最新发布
    • 热议焦点
    推荐图文
    • 暂未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