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国情调研 >

  

东莞区划调整和社会融合双破题

2011-12-31 18:29    来源:





  
  24日,东莞召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就《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征求意见稿)》征集意见。这个关系到东莞未来布局的战略蓝本,尽管还处于讨论阶段,但因其影响的深重性和广泛性,从一开始就引人关注,并迅速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在“十一五”收官的最后半年,各级政府都在加紧研究出台“十二五”规划方案。东莞这个有着全国经济晴雨表之称的城市,其战略思路、规划水平某种程度上具有“典型性”。

  为此,中央和省委十分重视东莞的“十二五”规划,月初以来有几个调研组相继而来,东莞也很快将谋划已久的思路拿出来:科学发展;调整转型,创新发展;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统筹协调,和谐发展;以人为本,惠民发展;扩大开放,合作发展。

  综合比较,东莞“十二五”规划在四个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化,一是统筹经济发展,依托松山湖、虎门港、主城区打造园区经济带、物流经济带和商贸经济带,形成东莞新的经济支撑点;二是以行政体制改革为突破,尤其是启动行政区划调整,形成“一主三副两支点”城市;三是加快促进新莞人融入城市,逐步实现城镇居民与新莞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推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选择这四个方面作为突破,就是要从经济、行政、社会文化三个层面,为步入深水期的转型升级构筑起稳固的支撑点,重构东莞经济和行政及社会版图。这则变化牵出了问题实质:以往的规划更多以协调经济为主题,本轮规划则整体上着眼于“国土空间”中经济、人口、环境等的可持续和均衡发展。这与“十二五”国家主体功能区的思路十分吻合。

  因而,区划调整和社会融合的动力,既源自上面的战略部署,也来自内在的现实需求。区划调整,市委、市政府两年多前就拿出了方案,但在繁杂的经济转型面前,政府选择了分段实施策略,先经济转型,时机成熟再区划调整。所以,“十二五”重启区划调整绝非“心血来潮”,而是基于对现实的考量和未来的铺路。

  原因是,过往的行政管理体制因“一竿子插到底”而保持了高效率,但在当前利益格局业已稳固的前提下,32个镇街的各自为政,小而全、大而散的格局,导致重复建设严重、资源无法合理配置、市级统筹能力弱等障碍性难题,原有市镇架构的农村管理体制向城市管理体制转变势在必行。

  从这次征求意见稿透露的信息——形成“一主三副两支点”(“一主”即主城区,“三副”即虎门、常平和塘厦,“两支点”即松山湖和虎门港)城市架构来看,正是有意破解两个最为关键难题,一是统筹镇街资源为目的,由“单项冠军”走向“团体冠军”,二是以“中心-支点”方式为手段,既形成梯度辐射又提高区划调控水平。

  与区划调整相并列的社会融合,则是转型发展必需的社会黏合剂。尽管四年多来,政府在制度、实践等层面作出了积极推动,但不可否认的是,外商(包括港商、台商等)、新莞人与老莞人在文化渗透、社会交往上还不够深、不够透。重新审视和完善现有政策,加速破解“见物不见人”的传统发展方式,关乎东莞“根基”是否稳固、创新能否持续、人才可否集聚。

  东莞“十二五”,将出现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文化融合三者合力的新演义,三者共同点是立新破旧,且面对的都是利益调整的改革难题,如何将三者协调推进,需要有改革魄力和坚定决心,更需要能“忍得住”改革阵痛,以稳妥渐进方式摸石过河。

    • 最新发布
    • 热议焦点
    推荐图文
    • 暂未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