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国军情 >

  

“抗埃”一线的生死之间:艰难的“第一针”

2015-01-08 10:24    来源:中国军网





  

因为与埃博拉患者直接接触机会频繁,滞留病区时间较长,我援利“抗埃”护理人员面临较大的风险,每一次走进病区对她们来说都是一次挑战——

艰难的“第一针”

■特约记者 戴 岳 通讯员 严大升

本报蒙罗维亚1月7日电 当地时间1月7日早晨,当冉冉升起的太阳给中国援建利比里亚的埃博拉诊疗中心披上一身金色时,两名留观患者微笑着向中国援利“抗埃”医疗队队员挥手致谢告别。至此,中国援利埃博拉诊疗中心已收治患者67例,确诊埃博拉患者5例,出院非埃博拉患者34人。

埃博拉是一种仅微量病毒即造成感染传播的疾病,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医护人员被明确列入高危人群。为了早日控制疫情,中国援利“抗埃”医疗队全体队员舍生忘死,勇于担当,始终充满激情地战斗在“抗埃”第一线。

一天傍晚,中国援利埃博拉诊疗中心刚收治的一名23岁女性患者,被确诊为埃博拉出血热病毒感染者,这也是中心开诊以来确诊的首例患者。消息一经媒体公开发布,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这里。

“患者急需补液,谁有把握?”当护理部主任宋彩萍现场“点将”时,室内的气氛顿时凝重起来。因为大家知道,给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是个高精尖的“技术活”,抛开接触患者血液容易感染不说,病人血管因极度脱水,穿刺难度绝不亚于刚出生的婴儿。

“我今天是输液班,让我试试吧!”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长王莹此时站了出来。没有丝毫的耽搁,她利索地穿上防护服,戴上帽子和口罩,带着两名利方护士进了隔离区。

在患者手上穿刺的时候,王莹尝试了半天还是没法下针,急得她一头汗水。眼看进入病房已经快20分钟了,如果再不抓紧时间,不仅患者等不了,医护人员的抗缺氧能力也要经受严峻考验。于是,王莹决定到脚上试一试。还好,一针见血,成功了!赶紧固定,推注药物。这时,医生已催促她们尽快离开,因为接触时间越长,感染的几率就越大。然而,就当她们准备离开时,由于患者不能自主活动,好不容易扎的针又鼓了。

怎么办,再试一次,还是离开?如果此刻离开就意味着失败。王莹的目光此时与患者无助的眼神碰撞到一起,最终,还是责任战胜了胆怯。这次王莹选择了稳定性更好的套管针。当然,套管针也更难扎,尤其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人配合才行,但是利方护士却不会使用,王莹又反复给她们讲解。最终,3个人紧密配合,终于再次成功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

当她们走出病房,脱掉防护服的时候,时间已过去40多分钟,严重的缺氧让王莹有一种天旋地转的感觉。令人欣慰的是,走出病区的她通过监控画面看到患者病情趋于稳定。

(《解放军报》2015年1月8日 08版)

    • 最新发布
    • 热议焦点
    推荐图文
    • 暂未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