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时政要闻 >

  

两部门解读: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

2013-12-31 09:48    来源:中国政府网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显示耕地多出2亿亩
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解读
—— 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

    12月30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正式发布。调查显示,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共203077万亩,比基于第一次调查逐年变更到2009年的耕地数据多出20380万亩。

    全国耕地为何多出了2亿多亩?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是否将松动?国务院新闻办3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世元,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解读,回应社会关注。

    多出2亿亩,并非实有耕地数量增加

    调查更加全面、客观、准确,调查出了原有、实有的耕地

    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耕地为203077万亩,比基于第一次调查数据逐年变更到2009年的耕地数多出20380万亩。不少人据此认为,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已发生改变。

    对此,王世元表示,二调数据的变化,主要受调查标准、技术方法的改进和农村税费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使得调查数据更加全面、客观、准确。“调查手段先进了,组织方式周密了,把原有、实有的耕地调查出来,并不是我国实有耕地数量真的增加了。”

    增加的耕地,是否已在粮食的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中有所体现?

    张为民表示,二调多出的2亿亩耕地当中,相当部分已经在现有的播种面积当中体现出来。他指出,全国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是在现有的耕地面积基础上,通过抽样调查计算出来的。从2004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农业税,而且不断加大对粮食的补贴力度,这样一来,过去有一些没有种的,或者没有上报的耕地,也陆续用来进行农业耕种。对此,国家统计局加强粮食调查工作力度,对抽样调查中的全部样本进行全面丈量核实,对已掌握的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

    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人均耕地1.5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

    王世元分析说,从耕地分布和利用状况看,全国有8474万亩耕地位于东北、西北地区的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线范围内,还有6471万亩耕地位于25度以上陡坡,这些耕地中有相当部分要根据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耕地休养生息等安排逐步调整;有相当数量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大多不宜耕种;还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因开矿塌陷造成地表土层破坏、因地下水超采,已影响正常耕种。所以,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也就18亿亩多。

    从优质耕地减少的情况看,13年间,城镇用地增加4178万亩,占用的大多是优质耕地。

    从补充耕地的能力和质量看,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上海、天津、海南、北京可供开垦的未利用土地接近枯竭,江苏、安徽、浙江、贵州等省也都很有限,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充难度很大。

    从人均耕地的国际比较看,仍呈下降趋势。1996年,我国人均耕地1.59亩,到2009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其他因素,下降到1.52亩,明显低于世界人均耕地3.38亩的水平,且区域间很不平衡。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还要下降。

    “综合上述,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耕地保护形势仍十分严峻。”王世元强调,在这样的背景下,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严守,粮食安全底线必须保住,现有的耕地总量必须保持基本稳定。

    5000万亩左右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

    国家每年将拿出几百个亿,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等综合治理试点

    调查显示,我国有相当数量的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这样的耕地面积有多大,国家会采取哪些治理措施?

    王世元表示,关于土地污染面积,环境保护部土壤状况调查结果表明,中重度污染耕地大体在5000万亩左右。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环境调查,在区位上、在整个评价上,和环境保护部的调查结果趋同。

    他说,“党中央、国务院及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已采取措施,被污染的地方不许继续耕种。同时,下一步,国家每年还将拿出几百个亿,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严重超采综合治理的试点。我相信,经过努力,这些治理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建设用地增加8729万亩

    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总体上相适应,但增速较快、粗放利用的特征明显

    调查显示,与一调相比,建设用地从4.38亿亩增加到5.25亿亩,增加了8729万亩。

    王世元表示,从二调结果看,建设用地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总体上是相适应的。10多年来,通过适度投放增量、着力盘活存量,实施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有力支撑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他说,“二调也反映出,建设用地增速较快、粗放利用的阶段性特征还很明显。城镇用地增长较快,村庄用地不降反升;许多地方普遍存在建设用地格局结构失衡、利用粗放、效率不高等问题,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仍很突出。”他强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今后必须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草地减少1.6亿亩

    土地利用变化反映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调查显示,全国因草原退化、耕地开垦、建设占用等因素导致草地减少1.6亿亩;具有生态涵养功能的滩涂、沼泽减少10.7%,冰川与积雪减少7.5%;局部地区盐碱地、沙地增加较多,生态承载问题比较突出。

    “多年来,通过大力推进植树造林,积极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总体来看,土地利用变化反映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还很严峻,必须持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王世元说,二调增加的耕地中,有相当部分要根据国家总体安排作退耕调整,这为生态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无论是退耕还林,还是退耕还湖还草,都必须按照国家计划来统筹安排,因为,这涉及耕地的保有量,尤其是所在区域农民、森工的生计保障。”

    王世元表示,下一步,国土资源部将按照中央要求,认真做好涉及生态退耕地类的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产权登记,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相关规划、计划以及政策的制定等工作,同时,配合做好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各项工作。(陈仁泽)

    • 最新发布
    • 热议焦点
    推荐图文
    • 暂未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