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较量 远未停歇——点击2011年反腐倡廉关键词
2011-12-25 15:5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周英峰)漫漫历史长河中,腐败与反腐败之间的较量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坚定不移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反腐倡廉,也历来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
年终岁尾,记者对2011年反腐倡廉进行了梳理,从一系列关键词中可以看到我国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坚定决心,也可以感受到从政府到民间与腐败现象的不懈较量。
严惩贪官
2011年1月6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对外宣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敬礼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新年伊始,政府部门的一位高官被宣布查办,一时间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
一年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家盟,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省委统战部原部长宋晨光,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原副主席刘卓志等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等因涉嫌违纪违法问题被立案调查;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苏州市原副市长姜人杰等被法办。
严厉惩处腐败高官,合民心、顺民意。中央纪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一系列腐败贪官被查处,说明了我们党和政府反对腐败的坚定决心,说明我们反腐败的工作力度正在不断加大。对任何腐败分子,不管
治理公车
2011年,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超编超标配备公务用车、违反规定换车借车、摊派款项购车、豪华装饰、公车私用等突出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开展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一年来,公车治理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国党政机关共发现违规车辆17.26万辆。
时至年底,有关部门发布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明确要求申报公务车目录的轿车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8升,价格不超过18万元。同时,国务院法制办发布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中,细化了公务用车管理规定,并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公务用车社会化改革。
“车轮腐败”是人们长期关注的焦点问题。专家指出,顺应人民期待,加快公车改革,方能从源头上遏制车轮腐败。在这方面,仍需要探索经验,稳步推进。
剑指“三公”
2011年,对于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项公务支出,国家出台系列举措旨在遏制“三公”消费:压缩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要求中央预算部门率先晒出“三公”消费账单……
6月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2010年中央决算一个月后,中央90多个部门陆续公布了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情况和2011年预算情况。从部门数量上看,公布结果让人欣慰,但欲说还羞的公布历程、语焉不详的公布结果,让人们感到这距离真正的公开、透明还有很大距离。
过高的行政成本,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专家指出,下一步应该更多从制度和法律层面,保障“三公”经费公开,遏制“三公”乱消费。
防治“卡腐败”
当前,一些地区和部门利用购物卡进行公务消费、送礼行贿的风气愈演愈烈。2011年5月,国办转发央行等七部门制定的《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采取实名登记、限额发行、非现金购卡等措施向“卡腐败”宣战。
半年来,为防止规范管理工作走过场,监察部加大执纪执法力度,坚决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央行制定《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向公众征求意见;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两次商业预付卡市场专项检查。
但从实践情况来看,对购物卡的规范管理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遭遇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困境。业内人士指出,购物卡市场环境的整治不是一日之功,既需要多方协同努力,更需要探索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