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特别报道 >

  

一家央企如何改写行业命运?

2011-12-25 15:50    来源:国情网





  

   新华网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王敏、樊曦)十天前,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在成都成立西南水泥有限公司。这是继成功组建中联水泥、南方水泥和北方水泥之后,其水泥版图的进一步拓展:未来2—3年,将在西南市场重组整合超过100家企业。

    “重组恰逢其时。”望着台下诸多陌生而又充满期待的面孔,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百感交集,觉得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很多。

    从十年前营业收入20多亿元、负债经营到如今成为国内建材行业的龙头企业与世界五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即将突破1900亿元,中国建材集团走出一条独辟蹊径的包容性成长之路,它更将企业发展孕育于产业价值之中,“四两拨千斤”改写了行业命运。

    一场超然行业之外的较量

    宋志平至今忘不了,十年前他刚到集团上任,就接到传票:企业由于负债经营,债主层层追债,集团公司办公楼被“叠封”了。

    面对困境,怎么办?“不能等靠要,也不能怨天尤人。即便遍体鳞伤,也要果敢地爬起来,迈向市场。”如今,他的回忆风轻云淡。

    迈向市场,往哪走?痛定思痛,中国建材选择生根大行业:从一家以新型墙体材料为主业的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在市场潮头中调转船头,回归水泥、玻璃等行业主流产业,做大宗建材。

    然而,当时建材行业“大而不强”特征鲜明:尽管行业收入与资产规模均属万亿元量级,却产能过剩、企业分散、效益微薄。以水泥行业为例,2006年,我国有5000多家水泥企业,位居前十名的企业产量仅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15%左右。

    更糟糕的是,恶性竞争困扰着行业,浙江几百家水泥厂“群雄混战”,水泥价格从400多元降到200多元,行业整体性亏损严重。

    建材行业亟须整合。谁都没有想到,中国建材集团能“跳”出行业看行业,抓住行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探索出一条通过联合重组取得规模优势,通过技术进步实现节能减排,通过市场协同抑制恶性竞争,通过管理整合提升盈利水平的发展新路,不仅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而且推进了行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引领了建材行业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的变革。

    如今看来,这不仅需要战略眼光,更需要胆识:

    在水泥价格战最为激烈的浙江,不少企业已是政府的包袱,行业协会试图整合却无能为力,中国建材却主动“蹚”这浑水。

    2007年,在南方地区没有一条生产线、不产一袋水泥的中国建材,成立了南方水泥有限公司,重组150家企业,其中65%是民营企业,15%是地方国企,约20%是混合股份制企业。三年后,南方水泥的产能就从成立时的3000万吨扩大到超过1.2亿吨。

    这不仅需要胆识,更需要魄力:

    在水泥领域,中国建材目前构建起了淮海、东南、北方、西南四大核心战略区域,今年水泥业务规模将达2.5亿吨,稳居世界第一,计划“十二五”末拥有国内水泥市场20%至25%的市场占有率;在玻璃领域,重组洛玻集团、中联玻璃等,玻璃业务总产能超过4000万重量箱,位居全国前列;在轻质建材领域,重组泰山石膏,石膏板总产能11亿平方米,排名世界前三……

    这不仅需要魄力,更需要包容:

    “十一五”期间,中国建材围绕主业,强化联合重组和管理整合,跨所有制、跨区域、跨行业重组337家企业,退出165家劣势企业。迄今为止,没有一家企业“退队”,没有一个加盟企业的“一把手”主动离职。这一优秀实践案例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库,成为全球商业领袖和商学院学生管理实践创新的范本。

    相关阅读
    • 最新发布
    • 热议焦点
    推荐图文
    • 暂未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