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国情经济 >

  

至11月外高桥保税区实现税收超过二百亿元

2011-12-21 16:20    来源:





  
信息关键字:上海



  “寒冬”来临,不少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地区被“寒流”击中,但记者昨天在浦东外高桥采访时获悉,今年1至11月,保税区10平方公里共实现经济增加值864亿元,同比增长15.8%;税收206亿元,同比增长24.1%;进出口贸易额600亿美元,同比增长15.6%。

  “寒冬”里如何创出这样的好“收成”?记者调查发现,靠的是一系列创新举措,他们先行先试、根据企业需求及时调整服务内容播下“良种”,不仅做强了保税区的国际贸易功能,还为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积累了更厚的“家底”。

  做大做强

  “如果公司还像以前那么小,今天可能就撑不下去了。”索尼物流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山忠久告诉记者,两年前他们整合了中国近十家相关公司和近百家配套供应商的进出口贸易及物流业务,从一家年销售额500万美元的小型贸易公司升级为营运中心,“御寒”能力大大增强。今年前3季度,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同比增长1.2倍。上周公司正式拿到新执照,名称中的“上海”变成了“中国”。

  据了解,以往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认定仅分投资性和管理性两种,而外高桥保税区抓住跨国公司新一轮以统一销售为主的业务整合时机,及时跟进推出了营运中心认定,一大批跨国公司因此和索尼物流一样就地“升级”。目前保税区经认定的营运中心已近90家,它们的贸易增长速率比普通贸易企业高20%,销售额和税收占区内贸易类企业所创总额的三成以上。目前,保税区正大力培育营运中心,明年力争达到130家,希望成为跨国公司在东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重要贸易节点。

  先行先试

  保税区一次次尝试,把国际贸易这篇“文章”越做越大。

  不少企业提出,希望保税区提高通关速度,方便它们即时配送零部件等多批次、小批量货物。尽管没有先例,但有关方面决定先行先试,大胆推出“先出区、后报关”“分批出区、集中报关”新举措,如今已催生出近70家集物流和贸易功能于一体的“分拨中心”。

  中国国际商品中心的建立,让上海有了“永不落幕的”国际商品展示交易平台。目前保税区已形成汽车、钟表、医药分销和机电等专业要素市场,正积极培育洋酒、医疗器械、机床等新“品种”,为国际贸易发展提供新动力。

  绝佳机遇

  滚滚贸易流带来大量物流和资金流。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向记者介绍,今年1-9月,外高桥港区集装箱吞吐量达1163万标准箱,占上海港总量的60%;保税区企业全年外汇资金往来达750亿美元,不少跨国公司产生了在保税区建立资金管理中心、结付汇中心的需求。贸易业务扩大和外汇政策创新,引来大量外资银行落户,“这都将有力促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设,对外高桥乃至整个上海来说,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绝佳机遇。”




    首届茶产业线上经济发
    首届茶产业线上经济发
    吕行健:产融结合力促
    吕行健:产融结合力促
    推荐图文

    首届茶产业线上经济发
    首届茶产业线上经济发
    吕行健:产融结合力促
    吕行健:产融结合力促

    国情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