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安徽商会五年奋进硕果累
2011-12-21 16:20 来源:

自2004年7月成立至今,上海市安徽商会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五年来,商会逐渐建立了一套合理高效的工作机制、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先后健全了考勤、考绩、考能制度,各部门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先后出台了《财务管理规定》、《会员发展与管理办法》、《常务会议制度与考核办法》、《对外宣传管理办法》、《常务副会长分工与轮值制度》、《商会品牌的应用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使商会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朝着制度化建设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五年来,商会积极推进与各地政府的互动。在商会理念的指引下,以上海为中心点,加强与长三角周边城市全方位、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大型商业网络。近年来,还与上海各区县如普陀区、浦东新区举办政商联谊会,增进会员企业与政府间的相互了解,使会员企业近距离感受到各区的市场环境与巨大商机,同时也为政府提供了合适的招商机会。
五年来,商会大力宣传徽商精神。通过出版发行《安徽人在上海》等讲述新一代徽商创业故事的书籍,以及与本报合办《徽商?创富上海》专版,还有商会网站等媒体,把徽商精神广为传颂,为年轻一代的创业者树立了典范,也在人们心中强化了徽商勤劳智慧、诚信经营的良好形象。
五年来,商会为会员企业家排忧解难,解决法律纠纷;解决部分企业家子女的读书问题;搭建起银企合作的有效平台;为会员单位的重要活动提供策划服务;为提高会员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做出新的努力。
五年来,商会培养了企业家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在各地遇到天灾人祸时,商会和企业家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社会责任,捐款捐物,救灾救人,谱写了一曲曲爱心之歌。
今天,在上海由安徽人创办的企业已近2万家,分布在电子信息、建材、房地产、物流、机械、钢材、百货、金融、食品、医疗、现代服务和各类专业市场等经营领域。上海市安徽商会的会员企业家在取得事业成功的同时,积极参与上海两个文明建设以及各种慈善事业,在救灾、扶贫、希望工程、光彩事业等各类慈善活动中表现踊跃,树立起新徽商的良好形象。
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但对上海市安徽商会来说,却是不平凡的五年,成长的五年,发展的五年。站在五年的辉煌路口,上海新徽商翘首期盼着,在下一个五年中,将会继续为促进安徽和徽商的长远、持续发展而努力!
徽人发展的服务者“沪皖之间加强经济交流、合作是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王鹤龄在不久前参加上海市安徽商会皖人会馆揭牌式上指出,在这方面,上海市安徽商会也应当起到更加重要的桥梁作用。
上海市安徽商会在宣传安徽、服务安徽招商引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06年6月,上海市安徽商会组织了“大别山红色之旅”,邀请了13家兄弟省市商会的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参加,途经巢湖市、金寨县、安庆市,沿途考察投资环境,了解当地商机,感受徽商文化,大大地提升了上海市安徽商会的形象和凝聚力,扩大了安徽的对外宣传,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通过这次活动,有多项合作与投资项目进入运行阶段或达成协议,如广东省上海商会两家会员企业通过活动,了解了安庆市和巢湖市的投资环境,后经过反复酝酿,决定在当地投资;深圳在沪企业协会与巢湖市、安庆市驻上海招商办事处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决定积极利用深圳的市场和运作优势以及安徽的农业优势,努力建立起两地农产品的合作;上海市安徽商会常务副会长、上海比雷福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史一松此前酝酿的一个总投资2.8亿元的轧钢厂项目,通过这次活动,把目标锁定在巢湖市和安庆市两地,此后经过实地再考察和洽谈,最终决定把项目落户在安庆市。
在今年的金融危机形势下,上海企业向泛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迁移或扩张所蕴含的新的商机,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青睐。4月初,上海市安徽商会组织了30多位商会企业家赴安徽合肥、阜阳等地考察投资,在当地政府和上海市安徽商会的牵线搭桥下,部分企业当场就达成了项目落地的意向,如为阜阳引进获有专利的环保科技产品(烟雾颗粒处理器)、生物医药科技产品、废物再生技术产品、办公家具生产基地及大棚蔬菜种植加工基地等,还有不少企业也对投资安徽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几年来,通过上海市安徽商会的推介和努力,共有一百多亿元人民币回到安徽投资。
同时,上海市安徽商会还积极地与上海各区县、各省市驻沪商会加强联系沟通,把安徽的资源与各地进行对接、互补。2007年8月,由普陀区人民政府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主办,普陀区商会、上海市安徽商会、石泉路街道办事处协办的“新徽商普陀行”活动举行。会上,五家安徽在沪企业分别与石泉路街道签定了战略合作投资协议;普陀区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联谊会会长、区工商联(商会)副会长王岳祥与上海市安徽商会常务副会长张真铭分别代表普陀区商会和上海市安徽商会签定了友好合作协议。两家商会还互赠了由两地企业家为本次活动书写的书法作品。2008年9月26日,“走进浦东、贴近世博、融入长三角―――新徽商浦东行”活动举行。会上,上海市安徽商会和浦东新区商会签订了友好商会协议,开辟了两地商会友好合作交流的新渠道。上海市安徽商会和浦东新区三林世博功能区域管委会签订了设立新徽商企业现代商务园协议,七个安徽在沪企业与三林世博功能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中心签署了合作意向书,为今后双方进一步携手共建、共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徽商辉煌的再创者“徽商”这一品牌,更多地承载了历史和文化的意义。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徽商”品牌的振兴或者说重新塑造,首先要强调徽商的整体性。
去年年底,一本展示新徽商自强不息、勤奋创业并改变命运的新书:《新徽商―――创业改变人生》正式发布,此书的编者们希望能以此书推出一个商帮的文化,带动对现代各新兴商帮的关注和研究,使商会工作能获得理论总结和理论支持。
长久以来,徽商一直被认为“不够团结、互相争斗”,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徽商越来越展示出“凝聚力量、抱团发展”的新形象。
比如说在上海市安徽商会的平台整合下,2008年春徽银创投公司成立,这个由几家实力雄厚的在沪安徽企业合股组建的公司,将帮助、带动一大批安徽中小企业的成长,从而使上海徽商的群体更具竞争力;再比如,上海市安徽商会几家企业联手,正在上海西郊打造第一现代徽商会馆,在上海徐汇区龙华地区打造皖人会馆,据相关的负责人介绍,打造这样两个会馆,就是为了在上海开创一个展示安徽品牌、展示当代徽商整体形象的窗口。
去年5月,由上海市安徽商会数家企业共同出资成立的上海徽银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为安徽在沪中小企业又提供了一个融资大渠道。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季晓东给予上海市安徽商会非常高的评价,他认为在上海二十多家异地商会中,上海市安徽商会是最活跃、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商会之一。上海农商行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上的便利,希望安徽商会的企业能抓住良机,在企业自身发展中为两地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不久,在上海西郊虹桥万豪附近将出现一座“徽商会馆”,据了解,该会馆由六所独幢小别墅构成,将打造成为集会务、餐饮、展示于一体的高档会所。徽商会馆的设计定位于“现代徽派写意风格”,将现代元素加入到传统徽派风格中。如会馆外观上将采用白墙青瓦,入门处将设置迎客松配以灵壁石,突显安徽元素;而在内部装饰方面则会更显示出简约、大气、精致的现代风格。
同时,在上海徐汇区龙华旅游城创办了皖人会馆,从宾馆、餐饮、娱乐到购物,都充满着徽派特色的现代服务气息。凭安徽身份证,还能享受最优惠的折扣。建成后的会馆,不仅是安徽人聚会的场所,也是安徽向上海展示其特色文化的窗口。
在沪成功创业的徽商致富不忘回报社会、回报家乡。近年来,上海徽商分别帮助家乡修建公路10多条,建桥5座,捐物捐款数千万元;在去年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商会组织徽商通过各种渠道捐款捐物3000多万元;商会还与加拿大“心连心”慈善机构合作,为阜阳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免费手术治愈30多例;家鑫书画学院每年投资30万元,培养书法人才,弘扬传统文化,为安徽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商会工作的探索者上海市安徽商会是安徽省在外成立的第一个商会,也是在上海较早成立的异地商会。在过去五年中,商会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摸索出一条适合安徽商会实际的发展路子。
首先是理念创新。商会针对新形势下会员企业的新需求,跳出在沪徽商的小圈子,提出“大商会”的新理念,紧密联系国内外驻沪商会,互通有无,在“大商会”的资源平台上合作联动,使资源整合的效果最大化。如2007年8月16日,上海市安徽商会率先与上海市四川商会、上海市福建商会建立了友好合作商会关系,三方签订全方位合作与交流及资源共享框架协议,并实行会长轮值制度,首期轮值主席由本会会长张静担任。今年初,山东商会也加入了友好商会行列,有力地推动了省与省、会员与会员间的交流、合作与发展。
其次是组织创新。上海市安徽商会针对自身特点,如会员多、分布广、商会领导班子大多为企业老板兼职,很难集中、很难对所有会员进行管理、指导与服务等特点,采取抓大放小、分层管理、轮流执政、科学考核的组织管理办法,进行有效地工作。一方面按会员在上海的地域、行业分布,划分为几大片1组,具体负责会员的发展、管理与服务,另一方面,总会主要负责发展、管理与服务理事以上会员,上下联动,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或浪费;同时,在工作职责上,采取常务副会长月度轮值制,在所轮值月度,全面负责主持商会日常工作,产生较好效果。
三是服务创新。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形势下,上海市安徽商会打破过去商会只组织一般性活动和以活动代服务的做法,针对会员企业的不同需求,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整合资源为会员提供全方位服务。如商会加强与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的联络,与区府及各部门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为会员企业建立了通向政府的桥梁;安徽在沪企业及人员很多是近几年才来上海的缺少在沪创业的经验,不适应沪上的管理环境等,商会根据会员的需要不定期举办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班、创业经验交流会、经济形势讲座等培训,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水平。经常深入会员企业,了解企业困难及需求,积极主动地为会员排忧解难,包括企业的融资、合作、宣传以及子女就学、就业等各种服务。